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军转之声⑬ | 军旅淬炼初心,申城再启征程

  

640 (26).jpg

 

 

640 (27).jpg

  葛在

  转业前服役于陆军工程大学

 

  28载军旅春秋,是从青涩懵懂到笃定坚毅的蜕变,是从聚焦个体成长到锚定集体价值的升华。这身军装赋予我的,不仅是纪律与担当,更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如今转身向沪,唯有以感恩之心回望来路,以谦虚之姿融入新境,以学习之态锤炼本领,方能不负军队培养,不负申城期许。

  一、军旅淬炼,在感恩中筑牢成长根基

  28年的军旅生涯,是一部在任务中成长、在岗位上精进的淬炼史。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是服从命令、严守纪律的底色塑造;从学生到干部的跃变,是能干事、干成事的能力锤炼;从知识结构到思维认知的蜕变,是全局观照、系统施策的格局养成。每一次任务都是试金石,每一次岗位调整都是磨刀石。在基层主官岗位上,我学会了在细节中见真章,把队列训练的严整转化为群众工作的细致;在军级单位党委委员岗位上,我体会到在大局中谋小事,将战略部署、顶层设计拆解为可落地的具体举措;在党委书记岗位上,更让我懂得在创新中坚守底线:构建“双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外事活动与经济管理零风险运行;创新《日常考核信息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彰显问题导向的突破;推动单位跻身全军先进行列,印证追求卓越的初心。

  军事理论研究的深耕,让我领悟到“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创建“三维度国际传播模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导向体系”,将军队的大局观延伸到全球视野;研发“全程性管理+精准化考核”机制,把军事训练的实战化转化为管理的效能化。而军地协同的经历,与多所地方高校共建合作平台,则让我深刻体会到:融合才是最大的力量,这与上海海纳百川的精神早已悄然契合。

  感恩这身军装,它教会我: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修养的关键是守住初心,而价值的本质是有所贡献。

  二、申城转型,在虚心中找准价值坐标

  上海的街景里藏着转型的答案。这座城市用它的蜕变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是敢于承认局限性,更是敢于突破可能性。作为转业军官,以归零意识融入——不是否定过去,而是“深藏功与名”,让军旅的积淀在新土壤里牢牢生根。

  上海“超大城市建设”需求,与军人的特质确有相通之处——部队锤炼的执行力、纪律性,是投身城市建设的宝贵基础。但我更深知,超大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复杂性,对系统思维、专业素养的要求远超既往经验:从“一网统管”的技术赋能到千万人口的民生服务,从跨区域协同的全局视野到基层治理的末梢感知,这些领域映照出我的能力短板。上海国际化建设所需的规则对接意识、政策解读能力仍需系统补课;但面对城市治理中政府、市场、社会多方主体的利益协调,知识能力储备的差距不小。这份清醒认知让我明白:在这座“每天不一样”的城市里,没有天然适配的全能选手,只有正视差距的追赶者。需要以从零开始的姿态立足当下,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补短板、强弱项,持续锤炼与超大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本领,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答卷人。

  上海的精神品质,是转型的指南针。上海的改革开放靠的是“强烈的责任心、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攻坚克难的睿智”,军人“使命担当、敢闯敢试、坚韧不拔”与其一脉相承!但也深知:上海的“追求卓越”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开明睿智”的协作;“大气谦和”不是退让妥协,而是“海纳百川”的格局开阔。价值在于贡献,贡献带来幸福。过去在部队当先锋,如今在上海更要学会做基石——像浦东开发的拓荒者那样,不问职位高低,只问贡献大小。面对转型,迷茫是提醒学习的信号,焦虑是催促行动的号角。主动走进社区,在组织协调中重现指挥若定的军人担当;参加岗前培训,把军事术语融入地方政策语境;加入互助团体交流,在老兵调解室的故事里,读懂群众工作的新内涵。谦虚不是怯懦,而是明白:融入的第一步,是承认“我需要适应”,而成长的关键,是懂得“我可以转化”。

 三、价值赋能,在发展中做强精神内核

  上海从困境突围到全球城市的蜕变,其精神内核为转业军官融入治理提供了行动指南。结合“创新精神、担当精神、忧患意识”的城市基因,从三个维度积极实践参与。

  (一)职场深耕,以创新精神转化军事特质

  上海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与军人攻坚克难的特质天然契合。将部队能力转化为治理效能,以“能力提升、价值辐射、平台思维”为导向,实现价值的深度转化。

  在管理实践中释放军事素养,核心是锚定能力提升的主线。借鉴上海应对风险的果敢与坚守(如洋山港建设中“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将军人在军事训练中的抗压性、快速响应能力,转化为城市应急处置中的现场统筹与资源调度效能。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以新方法、新路径突破惯性思维,让每一次决策都经得起实战检验,让军事素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沉淀为专业化能力——这正是以能力精进为核心、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生动诠释。

  在基层治理中践行系统思维,本质是构建“以工作为平台”的协作生态。学习上海“解决一类事”的治理智慧(如宝山区物业服务联合体),将军人群众工作经验转化为矛盾调解的深层能力。像浦东新区“老兵调解室”那样,以“熟人信任”化解邻里纠纷,更以社区、物业、司法等多方联动的平台化机制,将个人影响力转化为资源汇聚的磁场,在成就他人、带动团队中形成治理合力,这恰是对超越个体中心视角理念的鲜活实践。

  在公共服务中强化担当意识,重心在于追求影响力的自然生长。对标上海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如浦东开发中的零突破),在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岗位上,以军人的原则性守护公平正义,更以店小二式的服务温度传递治理温情。每一项工作直指群众急难愁盼,每一次创新聚焦民生痛点的破解,实绩口碑自然会成为最深厚的影响力——这种由内而外的辐射,因扎根民生需求、源于实绩积累更具持久价值。

  三者的统一,正是军人特质与上海城市精神的深度共鸣:以能力为基、以平台为桥、以口碑为镜,在融入超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从依赖外部支持转向激发内生动力,从强调个人作用转向追求共生共赢,最终在持续创造价值的实践中,实现职业境界与人生格局的双重跃升。

  (二)社会参与,以担当精神赓续军人价值

  上海国家战略高于地方利益的大局观,与军人服从大局的特质高度共鸣。通过社会参与延伸价值,始终以价值辐射为核心,更重集体认同的凝聚。

  红色文化中的精神传承。依托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等红色资源,借鉴上海红色基因讲师团模式,将军旅经历与城市改革开放史结合(如浦东开发中的拓荒故事),通过非职位性影响力,强化城市文化凝聚力,赓续军人教育群众、引领风尚的使命。

  应急志愿服务中的特质复用。将军人召之即来的执行力转化为应急处理能力。以细节把控彰显纪律性,以隐形贡献深化社会认同。

  社区共建中的资源链接。学习上海跨区域协作智慧(如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团队精神),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组织协调优势,以平台思维整合资源,让影响力渗透到民生细节。

  (三)自我迭代,以忧患意识驱动能力升级

  上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危机意识,启示我们需以终身学习应对转型挑战。对标城市发展需求,构建能力成长路径。

  对标“五个中心”建设补短板。针对上海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专业化需求,利用高校公开课、行业论坛,将军人战略思维延伸为对产业的深度认知。主动学习跨区域政策、国际规则,以适配性能力紧跟城市发展节奏。

  借鉴“再就业工程”的成长逻辑。以80年代上海百万下岗职工转型重生的韧性为镜,接纳试错空间。通过岗前培训、职业技能课程填补认知空白,加强团体交流,分享能力迁移经验(如将部队执行力转化为项目管理能力),在迭代中成长,以能力提升应对不确定性。

  深化“城市认同”的实践参与。通过积极参与上海大型活动,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将军人公信力转化为社会动员力,让非职位影响力成为融入城市的深层纽带。

  上海的魅力,在于它永远给学习者以机会和转型的底气,在于把每一次学习都转化为为城市添砖加瓦的能力。从军营到申城,变的是岗位名称,不变的是终身向学的姿态——以知识更新紧跟城市发展的节奏,以纪律自觉筑牢履职的底线,方能在这座永远年轻的城市里,完成从转业军官到城市建设者的真正蜕变。

相关稿件:

军转之声⑫ | 开启出发新征程,书写人生新答卷

军转之声⑪ | 又是一年柳绿时 重整新姿再出征

军转之声⑩ | 军转路上的五重坚守

军转之声⑨ | 初心不改赴新程 砥砺奋进献申城

军转之声⑧ | 不忘过往 不负当下 不畏将来

军转之声⑦ | 心中的那杆秤

军转之声⑥ | 从迷彩到申城——卫生兵夫妻的再出发;犹记得12年前的那个冬天

军转之声⑤ | 淬炼深蓝廿七载 矢志建功新时代

军转之声④ | 带着高原锤炼的坚韧品格,在平凡世界中继续着不平凡的征战

军转之声③ | 打马越过浦江 归来仍是少年

军转之声② | 是“排头兵”,是“先锋兵”,更是“示范兵”

军转之声① | 戎装虽卸志不改 转型启航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