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军转之声④ | 带着高原锤炼的坚韧品格,在平凡世界中继续着不平凡的征战

640 (10).jpg

 

 带着高原锤炼的坚韧品格,在平凡世界中继续着不平凡的征战

 

  刘军伟

  转业前服役于陆军某部

 

640.png

 

  昆仑山脉的寒风依旧在记忆中呼啸,那些在海拔五千米以上荷枪实弹的夜晚,睫毛结冰的触感至今清晰。每当城市生活的喧嚣让我感到疲惫时,我就会想起那些与星辰为伴的寂静时刻,想起在极端环境中学会的生存智慧。从野战部队到普通人的生活,这场转业不是军旅生涯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战场”转移——带着高原锤炼的坚韧品格,我在平凡世界中继续着不平凡的征战。

  几乎每隔一年,就要去执行长达一年的高原驻训任务,整个军旅生涯就是驻训任务的循环往复,高寒高海拔地区的任务经历,首先教会我的是对极限的认知与突破。记得第一次参加高原适应性训练时,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我头痛欲裂,以最慢的速度跑步仍感觉肺要炸裂。老班长说:“人的身体比想象中坚强,你觉得自己到极限的时候,其实才用了六成力气。”这句话成为我后来面对所有困难的钥匙。转业后准备考试时,面对陌生的公基知识和申论写作,那种无力感恍如当年初上高原的窒息。但我已学会在“缺氧”状态下坚持思考,在书桌前度过的一个个不眠之夜,恰似哨位上抵抗困意的那些凌晨。随着不断学习,心里也有了底气,我明白生活中大多数所谓的“不可能”,不过是心理上提前竖起的白旗。

  艰苦环境赋予我的第二件珍宝是简化问题的能力。在物资补给困难的高原哨所,我们必须用最少的资源解决最多的问题:一个罐头盒可以当碗、当杯、当烛台;一场暴风雪可能意味着需要重新规划整个月的训练计划。这种“生存智慧”转化到转业后的生活中,变成了化解复杂矛盾的能力。初到地方,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脱离许久的地方工作流程,陷入焦虑与空虚的我总会下意识地将问题分解:什么是必须立即解决的?什么是可以暂缓的?什么其实根本不必理会?就像在高原判断天气变化一样,抓住关键指标就能做出正确决策。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在社区调解、家庭矛盾处理中屡试不爽,原来生活的难题也如高原行军,需要的不是蛮力而是清晰的路径判断。

  最珍贵的转变发生在价值观层面。在生死相托的战友关系中,我体会到了超越利益的人类情感;在星空璀璨的无人区,我理解了何为真正的孤独与富足。转业后,当昔日的战友各奔东西,这种精神财富成为了我的“心理高原”,让灵魂始终保持着某种高度。我开始把部队的战友情谊转化为复习备考的互助精神,“转友”是一座座指点迷津的灯塔,并不是相互提防的对手。把指挥管理经验用于组织邻里互助,妻子常笑我“职业病”,看到楼道脏乱就忍不住要排个值日表,但我知道,这是那段军旅生涯在我身上刻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如今,每当电视里播放高原边防的新闻,我的眼眶仍会不自觉湿润。那些与极寒对抗的日子,那些用青春丈量国境线的岁月,从未远离。它们化作了一种内在力量,支撑我在人生的第二个“战场”上继续前进。转业不是脱下军装就结束的故事,而是把军魂注入平凡生活的开始。此我虽已非彼我,但雪域高原锻造的品格,永远是我行走世间的脊梁。

  在这没有硝烟的新战场上,我依然是战士,只不过武器变成了责任与坚持,战场变成了家庭与工作,而胜利的标准,是对得起那些年在世界屋脊上坚守的自己。人生的海拔,从来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度,更是心灵能够达到的维度。从雪域到地方,我的转业故事,归根结底是一个关于生命韧性的故事。

  

相关稿件:

军转之声③ | 打马越过浦江 归来仍是少年

军转之声② | 是“排头兵”,是“先锋兵”,更是“示范兵”

军转之声① | 戎装虽卸志不改 转型启航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