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军转之声③ | 打马越过浦江 归来仍是少年

640 (4).png

 

  打马越过浦江 归来仍是少年

 

  徐 成

  转业前服役于海军军医大学

 

640 (20).jpg

 

  今年4月7日,院里宣布了我的退役命令,最后一次穿上军装在全体干部大会上发表了简短而又饱含真情的退役感言,就此正式告别军旅、告别火热的军营生活。从军二十九载,军装从笔挺穿到磨出毛边,肩章从青涩换到沉稳,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情感与体悟,早已和这身浪花白、这份使命缠缠绕绕,成了生命里拆不开的部分。转业待安置的这段日子里,有过离开的失落、安置的焦虑和未知的茫然,用心去整理自己的思绪,深情回望军旅人生的点点滴滴,那些曾以为跨不过的坎、放不下的执念,都成了生命里的刻度。

 

 有一种情怀是刻进骨子的热爱

 

  一声“到”,一生“到”。穿越时空的烟云,军人情怀历久弥新。入伍从军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而是融入我们生命的一段历史。

  热爱是坚毅的选择。1996年炎热夏天,经过7月高考的煎熬,携笔从戎考入海军工程大学,年轻的自己渴望把青春融入星辰大海,成为一名驰骋大洋的海军军官。军校毕业后,没有如愿上舰艇,进入海军装备系统从事技术保障工作,成为一名海军陆勤军官。从憧憬到失落,从大海、海鸥、夕阳的烂漫主义到渔村、码头、滩涂的无奈现实,人生轨迹就这样转了一个弯。那几年在闽东弯弯曲曲的道路上走过山山水水,拎着工具包钻机舱上战位,渐渐的把心中的意难平转化成对装备工作的热爱,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

  热爱是默默的坚守。这种热爱不用挂在嘴边,却像呼吸一样自然。哪怕后来转岗到了机关,从专业技术领域跨界到行政管理,不再每天与装备打交道,在团机关干事、参谋、助理员当中变换角色,依然怀念那些在舰艇上摸爬滚打的日子。在军机关工作期间毅然跳出舒适圈,选择继续读研深造。走上政工领导岗位后,从部队到机关,又从机关到部队,最后又从部队到了院校,一次次岗位调整,正是因为对这身军装的热爱,对海军事业的情怀,始终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把每个岗位都努力做到最好。忘不了在担任基层营、团主官时的殚尽竭虑,忘不了在演习演练中的勇猛顽强,忘不了在办公室的挑灯夜战,忘不了那些一起并肩战斗的年轻面孔,热爱从来不是一时兴起的热血,而是看清了其中的琐碎、艰辛甚至枯燥后,依然选择紧握的那份执着。

  热爱是恒久的眷恋。 热爱从不会褪色,只是换了种方式延续。刚入伍时,总觉得热爱是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痛快,是任务完成后集体欢呼的热烈。真正脱下穿了几十年的军装,才觉得那不只是衣服,是朝夕相处的兄弟,是青春和热血都融进去的地方,是与自己身体长在一起的皮肤,撕开了会疼。而今看到年轻的学员奔赴边疆,看到学员训练时晒黑的脸庞,听到集合号响起的瞬间,心脏还是会猛地一跳——原来那份对军营的眷恋,早顺着日复一日的晨光与星光,刻进了骨子里。这种眷恋,像陈年的酒,越久越醇厚,最终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提起时或许只是淡淡一笑,心里却翻涌着说不尽的滋味。

 

  有一种荣耀是放在心底的珍藏

 

  荣誉是军人的第二生命,是军人的永恒价值追求,我们曾经为荣誉而生,为荣誉而战,甚至为荣誉一往无前。

  荣耀是过去的历史。荣耀一旦获得,就成为了历史。荣耀就像自己身后的脚印,踩出来的那一刻,就成为过去的标记。从军几十载,年轻的我们曾经都为理想而努力拼搏、持续奋斗,翻开个人档案,可以看到漂亮的履历,那些金灿灿的军功章、红彤彤的荣誉证书,还有曾经得到的鲜花掌声以及头上的光环,都是人生价值的体现。面对这些荣誉,要以更加淡然的心态对待,既要珍藏于心,更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行,才能走更远的路,看到更远的风景。把荣耀当历史,不是否定它的价值,而是要腾出双手去抓住新的无限可能。敢于主动“翻篇”的勇气,比荣耀本身更加动人。

  荣耀是成长的见证。我们一出校门即入营门,在军营中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实现由民到兵的转变,完成由学生到军官蜕变。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点滴的进步、每一次取得的成绩、每一份荣誉的获得,不仅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组织和平台给予的机遇。从青涩稚嫩到成熟稳重,从手足无措到从容干练,荣耀始终是成长过程中最好的注解。军人生来为战胜。回顾军旅生涯,依然清晰记得日常工作、练兵备战、演习演练、抢险救灾的许多难忘瞬间,有次带领官兵处置森林火灾险情,灼热的气浪灼伤了脖子,烧焦了眉毛,耳朵嗡嗡作响,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火扑灭,一定要把官兵安全带回去”。原来我们曾经守护的,从来不是抽象的“责任”,而是一个个具体的笑脸、一声声踏实的安稳。这些瞬间,从不敢拿出来炫耀,只悄悄收在心底,成了支撑自己扛过难眠夜晚的底气,化作面对生活时的温和与坚定。

  荣耀是当下的鞭策。放眼未来,立在当下。如何面对身份的转变,如何应对新的岗位,如何发挥应有作用,这些问题是当前作为转业军官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过去,我们扎根基层建功军营,在各个行业领域里取得优异成绩;现在,我们要以曾经的荣耀为镜,以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自己为对照,激励自己以更高的姿态和更好的状态,干在当下、行稳致远,以实际行动努力实现华丽转身。

 

  有一种恐慌是对于未来的期待

 

  内心的恐慌源自于对未知的恐惧,源自于对不确定性的无法掌控,快速变化的形势面前,惟有练好内功、保持定力才是主动拥抱变化的最大底气。

  要在思想上沉淀。临近转业那阵子,依然在岗位上忙忙碌碌,心里却偶尔感到忧虑。穿了二十几年的军装,突然要脱下它走向陌生的地方,怕自己跟不上节奏,适应不了岗位,更怕曾经的“兵味”在琐碎生活里慢慢淡去。这种恐慌,其实是对“未来”的另一种期待。期待自己能带着军营里的韧劲,在新的赛道上跑出样子;期待那份“不服输”的劲头,能让自己在陌生领域里站稳脚跟。恐慌里藏着的,是不想辜负过去,更不想辜负将来的执拗。转业后的一段日子,在整理个人物品和资料中,静下心来思考,反复问审视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能做什么?”,去除浮躁把心沉下来,利用转业后较多的空余时间读书充电,边学习边梳理思路,决不能“想法多、行动少”“休闲多、读书少”“这山望着那山高”,在碌碌无为中消磨意志。

  要在能力上重构。地方工作的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方法模式、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与部队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军旅生涯中培养的能力素质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感到要认清自我、找准短板,专注地方经济建设领域亟需的知识和技能,打破固有的能力体系,以新的认知、标准和路径,重塑更适配需求的能力结构,摆脱过去习惯的经验做法,扩充知识储备,针对性补全能力,形成“学习-迭代-升级”的良性循环,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要在心态上磨炼。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转业是军队干部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也是军转干部综合能力的磨刀石。好心态才有好状态。面对转业安置,自己要力求做到三点:秉持归零心态,面对即将进入的新领域,放下已有的经验偏见,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认真学习、认真钻研,重新规划自身发展路径,迅速适应岗位需要。秉持成长心态,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把挑战看作成长的机会,在困难面前敢于“亮剑”。秉持积极心态,转业适应过程中不可能事事顺利,面对困境主动寻找解决办法,做自己能做的,接受自己无力改变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消极抱怨。

 

  有一种底气是融入血脉的勇敢

 

  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却是生命。只有善于积蓄力量,勇于从自身破局,才有更广阔的天地。

  做到退役不退志。退役是军旅生涯的终点,也是退役军人新的人生起点。二十九年的军营生活锻造了忠诚勇毅、敬业守纪的品格,砥砺了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意志,积蓄了临危不乱、担当任事的底气。曾经在党旗、军旗下宣誓的我们,不论身份转变、场景转换、岗位变动,坚持退役不褪军人本色,守住军人的魂与根,面对重大任务实干担当,面对困难问题迎难而上,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续写转业军官的时代荣光。

  做到自信不自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的人生必然绽放精彩。这种自信源自军旅生涯的锻造和历练,源自于部队工作期间打下的素质基础,源自于自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源自养成严格自我要求的纪律性,源自军营生活赋予的强健体魄,源自于各级组织的温暖托举,让我坚信一定可以在人生新的“战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地。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我,努力超越自我。

  做到知难不畏难。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面临新的职业选择,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问题,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有历经转型的阵痛才能破茧成蝶。虽然脱下军装,那份“遇事敢扛、逢难敢闯”的底气,永远都在。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哪怕腿在抖,也得第一个往前冲。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置身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惟有坚定目标才不会迷失方向,要立足新时代,融入大格局,在时代洪流中激流勇进。

  戎归申城,再创辉煌,这是组织给予褒奖,更是希望和鞭策。曾经的一身戎装,是起点也是烙印;如今不再是一身戎装的模样,却以另一种姿态,带着军营赋予的底色,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在人生的旷野里,飞出属于自己的轨迹。

相关稿件:

军转之声② | 是“排头兵”,是“先锋兵”,更是“示范兵”

军转之声① | 戎装虽卸志不改 转型启航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