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深入基层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再做贡献——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俞亦纲同志事迹
俞亦纲,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12月出生,现任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俞亦纲带领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及上海杂技团、上海马戏城演职人员坚持体制改革、艺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演艺集团组织战略规划,积极推行集团三年转型深化改革,顺利完成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并牵头推进集团人才培养工作,查摆人才短板,精准培养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演艺集团的未来发展有效做好人才队伍准备。
他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演艺精品,树立海派杂技的品牌形象。上海文化名片《时空之旅》获多个重大奖项,十三年多来坚持天天演;创排《战上海》、《欢乐马戏》、《炫》等的品牌剧目;一批原创节目多次荣获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法国明日马戏节金奖等国内外顶级赛场金奖。凭借执着创新与超越,他大胆进行机制改革,实现沪上文艺院团“事转企”改制的成功转型,受到上级领导肯定。
他积极推动海派杂技“走出去”,如《十二生肖》、《小龙飞天》欧洲巡演,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他创建有效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团队凝聚力及综合实力,他担任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后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培养优秀杂技演艺人才。在他的带领下,上海杂技团连续多年名列文艺院团考核前茅、上海市文明单位,并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五度援疆 大爱无疆——杨浦区军队离退休服务管理中心军休干部姚梅芳事迹
姚梅芳,女,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4月出生,现为上海市杨浦区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五部军休干部。
2009年,被上海长海医院返聘多年的姚梅芳,得知上海市老龄委开展支援新疆的沪疆“银龄行动”,已近古稀的老人激情满怀,毅然报名参加援疆,从此拉开了她连续五年支援新疆医疗事业的壮举。从2009年到2013年,姚梅芳连续五年远赴新疆发挥余热,累计行程达8万余公里。在新疆,姚梅芳继续秉承了在长海医院的优秀医德作风,以病人利益为第一,用主动、负责、尽职的态度,指导工作在医院的第一线。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受援助的新疆医院在医疗技术和院内培训制度等方面较为落后,姚梅芳在先后支援的三家医院手把手地将上海的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和护理培训知识传授给当地护理人员,以点带面地指导并带动了当地医院开展护理专科业务。她还向当地医院递交了《护理工作绩效考核的方案》,细化了护理工作考核的标准、内容和分级,为当地医院护理管理工作改革提供了参考。
援疆期间,姚梅芳还主动资助当地贫困大学生,是她们口中亲切的“上海奶奶”。她不但投入援疆医疗事业,还将援疆医疗行动的接力棒交到越来越多的军休干部手上。在姚梅芳的带动下,杨浦区军休干部医疗专家咨询队也应运而生。成为服务杨浦、回报社会、军民融合的一个品牌、一面旗帜;成为服务杨浦、回报社会、军民融合的一个品牌、一面旗帜。
初心本色永不变——上海大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桂明事迹
吴桂明,男,汉族,农工党成员,1959年3月出生,现任上海大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退伍40年里,吴桂明军人本色不改,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先后创办了上海大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十余家,坚持把公司组织建设摆在首位,抓好领导班子政治理论学习,率先在民营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和工会组织,为国家创造经济价值118872万元,税收8837万元。
他拥军情怀不变,牵头成立闵行区第一个民营企业家拥军优属协会,带动150余家民营企业全面开展社会拥军、智力拥军、文化拥军,先后投入经费358万元,实施“百户千元慰问烈属”“百名功臣健康体检”“真情浇灌世博花”“故乡指导员”等拥军工程。为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268名,安置120多名军嫂和复退军人就业。
他赤子之心不失,帮助家乡创建电气化工、有色金属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大小企业十多家,开办了闵行区第一个民营福利院,帮助600人解决就业和养老问题,收到了闵行区委区政府、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一致好评。
军地融合 倾情制作舌尖上的美食——上海市崇明区招待所锦绣宾馆餐饮部厨师长陈斌事迹
陈斌,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1月出生,现任上海市崇明区锦绣宾馆餐饮部厨师长。
陈斌在服役期间就展现出了他的刻苦专研精神,在炮兵连服役的他虽然平时训练辛苦,但只要一有时间就去参加各种学习。1995年退役后他运用之前学的烹饪技术成功应试到了崇明招待所厨工的岗位。自此,军人的精神让他一路向前,从一名烧大锅菜的厨工,成长为一名具有高超技术能力和丰富理论水平的国家高级技师,24年来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对新来的厨工他都当自己的战友一般认真带教。每天最早到岗的是他、对进来的菜仔细检查的也是他、灯光下专心琢磨新菜品的还是他......在不懈的追求和努力下,他先后荣获了“中国烹饪大师”、“上海名厨”、“上海市技术能手”、“崇明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工匠”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取得一定成绩的陈斌希望像在部队时一样,更多的服务别人。于是,他成立了“陈斌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了300多名初级、中级、高级厨师;在陈斌的心中,永远怀有一份军人情怀,得知部队厨师外出不方便,他主动联系区双拥办送教上门,多年来利用自己休息时间去消防队、武警部队、机场部队等部队免费进行培训;为了让驻崇部队的官兵能进一步融入驻地,他编撰了《四季口福崇明菜》一书赠送给驻崇部队,让官兵能够品尝到本土菜肴味道。
在新的岗位创造新的辉煌――退役军人朱剑锋同志主要事迹
朱剑锋,男,汉族,中共党员,1961年1月出生,现任安军(上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剑锋,1983年退役。他曾在远离祖国大陆渤海深处的一个孤岛上服役5年,经过军营艰苦环境的磨炼,军人吃苦耐劳、报国爱民的情怀深入了他的骨髓。退役后,他先后做过建筑工人、乡镇法律工作者、律师、建筑工程项目经理、企业老总等,他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任职乡司法所,他荣获县“信访先进个人”;进军建筑行业,他被授予“上海市建设功臣”称号;服务退役战友,他当选为“中国退服会”副理事长。
朱剑锋积极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他提供自己的办公和营业场所,免费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和开展各项活动服务。朱剑锋专门腾出一栋27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用作上海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俱乐部,在这里为退役军人进行创业成果展示、产品展销、创业培训。另外又拿出一个100多平方米的楼层,用作上海市退役军人志愿者的活动场所。尽管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闹市区这些场地十分金贵,为此朱剑锋每年起码要少收入百万元,但朱剑锋认为,为退役军人服务,为战友服务,投入多少经费都值!在“中国退服会”的支持下,他又捐款300万元设立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专项基金。他还专门成立了安军(上海)实业有限公司,自己任董事长,倾力支持退伍老兵就业创业。
从战士到技师,国产商用飞机制造显退役军人风采――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飞机钣金技师陈胜超事迹
陈胜超,男,汉族,中共党员,1986年1月出生,现任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零件加工中心钣金技师。
陈胜超于2009年9月进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工作,虽然已脱下军装,但退伍不退志,在工作中一直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立足岗位,攻坚克难,勇挑重担。2016年4月,陈胜超作为上飞公司唯一一名技能人才候选人“成功晋级”中国商飞公司十大青年英才,同年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陈胜超在进入零件加工中心之前,对钣金工种毫不了解,但是军旅生涯培养了他“不服输,不怕输”的精神。刚进公司时,要想尽快成长只能牺牲休息时间自己去培训练习。午饭间隙、下班后,他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在现场苦练。2014年,中国商飞公司举行技能大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拿到了梦寐已久的荣誉――飞机钣金工种第一名。
工作之余,陈胜超取得了铆接资格证并通过钣金冷校型、热校型等培训,生产零件的同时还能维修飞机,把自己培养成“复合型技能工人”。因为具备一些跨专业知识,他经常参与ARJ21-700飞机105-112架机的校型任务。尤其是107架机的缝翼校型,接到任务后他仔细分析,与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起攻关、想办法。通过一次次尝试,最终解决校型技术难题,保证了107架机的生产进度,107架机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他发自内心地自豪,这“成功一飞”也有他的一份力量。
大爱无疆――原上海市奉贤区老年活动中心主任陆仁龙事迹
陆仁龙,男,汉族,中共党员,1954年3月出生,现为上海市奉贤区老年活动中心退休干部。
陆仁龙1987年转业至县民政局,在县军休所任书记、所长,一干就是16年。任职期间任劳任怨,在努力为老同志排忧解难的同时,组织老军人讲党史军史,弘扬革命传统,军休所推行的“三心”(工作耐心、服务热心、照顾细心)方法在县民政系统推广,军休所先后被评为县(区)文明单位,县先进集体。
2003年,陆仁龙调任区老年活动中心主任,兼任区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老龄事业联合支部书记。中心创建初期,招聘的员工大多为“4050”人员,文化程度、服务理念都比较薄弱。他一方面积极组织培训,勉励大家树立“爱心、耐心、细心”的服务理念,另一方面明确岗位职责、明确服务规则、明确善待老人,号召人人争当“孺子牛”。区老年活动中心由原南桥镇政府的老办公楼改建,面积仅2000平方米,老陆同志主动反映,积极争取,经几年努力目前建筑面积已达5000平方米,成为市郊一流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平均每天有近3000老年人来这里活动。老年大学学员争当驻军兵妈妈,成为军民共建品牌,中心连续三次评为市军民共建先进单位。积极扶持公益性老年社团,使得原先散布在区域各处的公益性老年社团凝聚到中心,发挥社团优势,为老年事业的发展,争取业务支持和资金支持。老年大学被市教委授予首批“上海市示范性老年大学”称号。
“四叶草”里歇不下来的“女汉子”——青浦公安分局国家会展中心治安派出所所长朱洪葵事迹材料
朱洪葵,女,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11月出生,现任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国家会展中心治安派出所所长。
2005年10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为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国家会展中心治安派出所所长。国家会展中心治安派出所于2017年8月24日成立,虽然只有12名警力,但在所长朱洪葵的带领下,小队伍有大作为,短短一年时间,迅速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针对驻馆单位变化快、人员流动性强、商业单位更换频繁的实际,摸索建立“三线二区一中心”治安管理模式,确保了展会期间人流、车流进出有序;为克服人少事多的弊端,主动整合物业、保安公司等,成立党员先锋队、退役军人突击队、保安辅警服务队等队伍,在各类展会安保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博会重点核心部位改建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中,带领民警完成施工人员审查50余批11000余人次,督改消防安全隐患60余处,确保了进博会核心部位既安全又干净;围绕进博安保和前期警卫任务重点,协助相关单位完成了13万张展会证件制作,开展迎进博会交通违法双周整治行动,查处非机动车各类交通违法9100余起。
一年来,朱洪葵的事迹先后受到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各类媒体和公安部的宣传报道,也许她在从警路上没有遇到刀光剑影、熊熊烈火、急流险滩,但各项安保任务的圆满完成,正诠释了她“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铮铮誓言,唱响了一名女所长“巾帼不让须眉”的华彩乐章!
扎根国防的胡杨 ――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退役军人张励
张励,女,汉族,中共党员,1961年9月出生,现任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设计部仿真总设计师。
张励同志1998年从空军试验基地转业到航天工作,十五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她对党忠诚、甘于奉献的军人本色和严谨、干练的优良作风,快速融入地方工作。二十年扎根航天科研一线,为解决新型装备复杂环境地面高逼真验证难题,在光学电磁复合物理场仿真、多复杂系统异地/异构联合实时仿真等方向潜心研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主持完成4套大型仿真平台的设计研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1项,对仿真技术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为多型重点装备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她践行“奉献航天”,创立“目标仿真”联合实验室和技术创新团队,通过“产、学、研”突破传统模式,实现资源分散型向融合型转变,从小核心型向大联合型转变,将仿真技术融入装备研制全流程,打造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仿真专业团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模范集体等荣誉。她孜孜以求科学探索和学术研究,发表数十篇高水平论文,是我国仿真技术领域领军人才,研究成果取得上亿的经济效益和可观的社会效益。被聘任为军委装备发展部专家组副组长。她热心教育和科普等社会公益事业,深受社会和行业好评。用赤诚和智慧展现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名退役军人的亮丽风采。
向北望星提剑立 半生长为国防忧——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院长郁文贤事迹
郁文贤,男,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10月出生,现任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院长。
打造出一支极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军民融合特色科技创新团队。在上海交大创立了感知与导航研究所,牵头成立“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智能探测与识别”市级重点实验室,承建“航天导航制导与控制联合实验室”“航天先进电子技术联合实验室”“中-芬大地测量联合实验室”“海外学生实习基地”等平台,整合创新资源与环境,建立了“共美、共进”的协同创新文化。牵头承担长三角卫星导航应用示范重大工程、高分对地观测地面系统基础支撑体系总体设计等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以及科技部97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重大型号项目等,取得了一批重量级科研成果。
作为上海卫星导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和以上海退役军人创业企业为主体的上海高新产业融创联盟理事长,积极创新产学研用发展模式,创建了北斗西虹桥产业基地和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有效推动了区域产业技术集群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支撑了复杂场景高可用高精度融合导航技术创新,加速了北斗导航产业领域技术成果的转化;累计集聚近百家导航产业相关企业,孵化军队转业军人创业运营企业6家,园区从业人数2800人;基地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也显著提升,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50%,培育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企业一家,多家企业冲刺创业板,为区域高新产业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