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揭晓,9名个人和1个集体上榜!
为讲好优秀退役军人故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今年6月以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联合开展了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学习宣传活动。经广泛发动、逐级推荐、严格遴选、社会公示,9名个人和1个集体获得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称号,简介如下(个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坚贞
马坚贞,女,汉族,中共党员,1973年5月生,1991年入伍,2007年退役,现任上海市公安局宝山分局高境派出所一级警长。她扎根社区的烟火里,用脚步丈量民忧,让“严于律己、勇于担当”的军人底色与警察风采在街巷间闪闪发亮。黄昏时分的盗窃案曾像阴影笼罩邻里,她盯着安防短板啃硬骨头,推动智能设备升级成“不眨眼的哨兵”,没多久,社区里的盗窃影子就彻底没了踪迹。创新警务机制时,她把“警民智联”平台用成了连心桥——7203位居民的微信里有她的备注,50多个圈群里藏着她的回应。2024年盛夏,值班室的监控镜头记下她俯身为八旬老人逐字念政策的模样,视频一火,评论区里满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
王强
王强,男,汉族,中共党员,1977年10月生,1994年入伍,2020年退役,现任虹口区纪委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副主任。转业那天,他把军人的血性别在腰间,在正风肃纪反腐的战场上继续冲锋。这些年里,成堆的案件线索像一片片难行的荆棘丛,他硬是凭着一股狠劲逐个击破。那些被立案查处的人、受党纪处分的干部、移交司法的涉案人员,还有追缴回来的赃款,每一笔都浸透着他寸步不让的较真。市级专案里,他像猎人一样,硬是从迷雾里揪出关键证据;今年校园餐腐败案的查处,他带着队伍“连轴转”,全天候作战的身影,恰似一束穿透力极强的光,瞬间照亮了那些见不得光的角落。
成大钢
成大钢,男,汉族,中共党员,1976年3月生,1994年入伍,1998年退役,现任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事业三部(九分厂)总装班组长。他用“现代鲁班”的掌心,托举太空中的中国印记。从神舟一号到二十号,从天舟一号到九号,30余发飞行器的总装车间里,总有他俯身装配的身影。27年扎根航天总装现场,他像打磨璞玉般攻克诸多技术难关,带出来的总装队伍连续15年总装零缺陷,28次发射任务,个个都是“零失误”能手。从军营迷彩到航天蓝,他把“严慎细实”刻进骨子里,用指尖的精度雕琢大国重器,让载人航天的梦想一次次远征,在强国强军的路上写就一段“匠心托星辰”的传奇。
朱耀华
朱耀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77年10月生,1996年入伍,2006年退役,现任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公安分局马桥派出所所长。转业后的他,把治安一线当成新战场。在闵行区街头巷尾,他带领着队伍在数不清的重大节点、活动和赛事现场上筑牢防线,年复一年保持着零隐患、零失误、零差错的过硬纪录。他参与探索科技赋能的实战应用平台,无论白昼还是黑夜,恰似一头架在虹桥枢纽上空的智能猎鹰,锐利目光掠过熙攘人潮,精准锁定伺机作祟的扰序人员。这套精妙战法不仅让乱象无处遁形,更成为上海公安新质战斗力的实践典范。2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的勋章闪着光,全国抗疫先进个人的证书更藏着他逆行时的热血——从军营到警营,忠诚二字始终滚烫。
阿依提拉·吾斯曼
阿依提拉·吾斯曼,女,维吾尔族,中共党员,1982年5月出生,2005年7月入伍,2018年退役,现任闵行区消防救援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018年秋天,她卸下戎装,换上“火焰蓝”,不忘初心,守护平安。她编写的《集中隔离场所消防安全一本通》,成为上海疫情防控消防安全指南;《快递末端网点消防安全管理要求》等标准填补行业空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防安全管理》为基层安全提供指引。她在基层防火岗位近20年的工作中,两立三等功,五获嘉奖,获评“践训词十佳消防员”,这些光芒的背后,是她多年坚守岗位的孜孜不倦奉献,是她在多届进博会等重大安保中的认真硬核担当。她就像天山上的雪莲花,把“退役不褪色”的坚守,牢牢扎进了火灾防治的土壤里。
陈天燕
陈天燕,女,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5月生,2005年入伍,2010年退役,现任浦东新区万祥镇新建村党总支书记。曾是海军通信兵的她,2009年国庆大阅兵上,迈着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的画面,藏着最飒的青春。退伍后,她带着军营韧劲扎根乡村,创“12345+”治理品牌。推动41户完成宅基地减量化复垦,千亩稻田亩均效益增30%,与市农科院合作实现双季收益。如今新建村成为“数字田园直播小镇”市级示范村,农产品借网络走向全国。她巧妙盘活资源:闲置村屋变咖啡议事厅,微度假营地成城里人向往地,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招引青年人才“归巢”,为乡村振兴添活力。从阅兵场正步到田间脚步,她用军人拼劲,写就乡村振兴动人篇章。
郭乃兴
郭乃兴,男,汉族,中共党员,1949年6月生,1968年入伍,1988年退役,原工商银行上海闸北支行科技科工程师。核潜艇长征一号的舱室里,曾留下他十四年的坚守;清华园的灯下,他翻越过知识的高峰。1988年退役后,与“红色收藏”结缘。三十余年间,他在老兵家中倾听军功章背后故事,从旧货市场杂物堆里搜寻奖状证书,收集万余件藏品,包括锈迹弹壳、泛黄立功喜报、褪色军装、战史日记本等,均被精心分类、修复、建档。他带着这些“红色宝藏”走进企业、学校、军营,深情讲述感人故事。2023年被聘为松江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红色展陈馆名誉馆长,策划展览并志愿讲解,接待3000多人次,让展馆成为传递信仰的火炬。
涂平顺
涂平顺,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0月生,1974年入伍,1978年退役,现任上海普陀区咏和公益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退役老兵红色记忆馆馆长。2020年,他掏出300多万积蓄时,眼里闪着光:“得给老兵们安个‘家’。”普陀区1500平方米的退役老兵红色记忆馆里,陈列室、展览墙、会议桌、休闲角、餐厅、客房样样齐全,300多位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的老兵是这里的常客,笑称“找到了组织”,大家在这里抚今追昔,重燃激情。80多场纪念活动里有他忙碌的身影,沪苏浙城乡的路上留下他慰问100多位老兵的足迹;请英模进社区、进校园,近5000人次听过那些滚烫的红色故事——他用暖心窝的行动,让老兵们获得敬意。
韩立峰
韩立峰,男,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10月生,2000年入伍,2002年退役,现任上海游冠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实验室的灯光总在深夜为他亮着,他带着团队在生物医药的浪潮里勇闯敢拼,培育引进的科创企业捧回一座座国家大奖;在各方助力下,他筑起的孵化器、科技园如沃土,近10年引来4位院士、20位国家级领军人才,2000余名博士在此发光,培育1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公益路上,他心系战友,牵头建立退役军人服务站,在沪杭甬等地打造产业园,这些地方成为战友资源共享的“根据地”。牵头联动军创企业家帮助110余名退役军人创业、12000余名就业。从实验室到产业园,他以赤诚与担当,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动人篇章。
上海拂晓剧团
烽火岁月里,彭雪枫将军创建的“拂晓剧团”,以文艺为利刃划破敌寇阴霾。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回荡的歌声、战壕间上演的短剧,既是抗战主张的传声筒,更是军民同心的精神纽带——旋律响起时,钢枪握得更紧,布鞋里也缝进了必胜信念。
2011年,新四军后代在浦江之畔重擎“拂晓”旗帜。这支特殊队伍里,85岁老兵的皱纹藏着岁月沧桑,退役军人胸前的勋章仍在闪光,平均66岁的身影延续着红色血脉。
十余载间,近千场演出如星火燎原。中小学礼堂里,《南泥湾》的舞姿让英雄故事可触可感;基层军营中,军歌与年轻士兵的应答完成着精神对话;纪念馆前,捐赠的文具上“莫忘来路”四字重若千钧。他们登上央视舞台,唱响八达岭长城,用歌声舞蹈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从彭雪枫将军的初心到银发守护者的坚守,“拂晓”二字早已超越时空——这是民族精神的接力,更是红色血脉在时代脉搏中永恒的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