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战场”立新功,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创新创业者
在创新创业的“战场”,他们初心不变
他们曾经是军中骄子,曾经为国家国防建设挥洒青春。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人力人才资源。他们的名字就是:退役军人!
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这一人力人才资源,是急需解答的重大课题。“让退役军人将在部队锻炼出来的才能保留下来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财富,做到物尽其用,让退役军人能够有能力主动去适应市场经济。如果退役军人没有受到市场和政府的有效引导,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不少退役军人创新创业者如是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成为做好退役军人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以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为例,挂牌成立不到两年时间,以创新机制、制定政策、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等方面为突破口,逐步打开工作局面,基本形成了多部门协同、市区街镇多级联动、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格局。
不少退役军人,不等不靠,坚持诚信为本、质量至上,自主创业,带动群众致富,创造就业岗位。在部队,他们曾经是指挥员、专业人才、技术能手,现在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创新创业者。在创新创业的“战场”,他们初心不变。
这些退役军人,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但他们身上的正能量,值得去宣传、弘扬。
服务科技创新的“盟主”郁文贤:
退役12年后,他成为智慧的“串珠人”
组织成立全国第一个以高新产业为背景,退役军人创新创业为主体的企业联盟——上海高新产业融创服务战略联盟,“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郁文贤为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探索搭建了各类服务平台。
从国防科技大学正师职转业,他放弃计划内行政安置,选择到高新科技创新创业一线工作,转眼间,这已是郁文贤转业的第12个年头。尽管“战场”在变,但是郁文贤创新创业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01脚踏实地,到科技创新创业一线去
儒雅、低调的郁文贤教授曾是一名军人。1981年,来自上海松江的农家子弟郁文贤进入国防科大学习。1993年,从国防科大博士毕业的郁文贤留校正式参军服役和任教,他32岁破格晋升正教授,这是部队对他的充分肯定,也激励他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在国防科大的27年间,郁文贤的荣誉和奖项清单很长:中国青年科技奖、求是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863计划专家组组长,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然而,2008年退役转业的时候,已经是正师职领导的郁文贤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他选择到科技创新创业一线工作,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全球院长竞聘,并在30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担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这源于郁文贤对于事业的追求:“上海交大学院的平台是创新创业的一线,学院有近千名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我个人在专业方面的自主权可以更大,也能更脚踏实地。”
02躬行实践,打造高新产业园区模板
“我创业的初衷是为了做一个平台,利用我之前在军工领域的相关经验和资源,从招商、运营、服务等方面将相关产业集聚和加速起来。”2011年,郁文贤率专家规划论证建设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时,他就在酝酿建立一个北斗产业平台。
当时已经49岁的郁文贤发挥高新技术专家型、领军型退役军人的创业优势,聚集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开始了以高新技术为背景的退役军人创新创业之旅。
2013年底,北斗西虹桥基地正式开园。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郁文贤在出任上海西虹桥导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同时,成立新型研发机构“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并任院长。郁文贤带动和集聚了多个退役军人创业团队入驻园区,有的创业团队吸纳的退役军人就业者高达70%。
“当年的第一批企业,来了这里之后发现啥也没有,就一栋楼,食堂也没有,交通也不行。”郁文贤说,企业是讲效益的,大家觉得这个平台能够给自己带来好的条件,看到了潜在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未来,所以就放弃原来的地方来到了这里。
从第一批10家企业入驻,到累计聚集近200家导航产业相关企业、孵化6家转业军人创业运营企业和扶持华测导航等多家成功的创业板上市企业,园区形成了完整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基地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也显著提升,产值年均增长率近50%。
正是凭借着认真、执着与毅力,郁文贤率领团队克服了无数困难,把北斗西虹桥基地建成了国内北斗产业第一园,“北斗西虹桥模式”成为专业化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区的样板。
“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成功的创业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需要足够的付出。我们唯有专注专攻,方能为这个社会留下自己的一点印痕。”郁文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身体力行的,那种军人特有的坚韧、吃苦耐劳的品格,始终贯穿于他的创新创业之路。上海交大副教授裴凌回忆说,即使生病住院期间,郁文贤也没有闲着,做起了将所在领域的传感技术与病人康复相结合的研究。
03乘时乘势,为退役军人创业搭平台
“把退役军人在部队锻炼出来的才能、积累下来的资源延伸和拓展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做到人尽其才,同时让退役军人能够更有能力主动去适应市场经济。” 虽然已脱下军装,郁文贤的内心仍有深深的军旅情怀,他提到许多退役军人都是技术型人才,应该让这些技术资源转换为社会生产力,“如果退役军人没有受到市场和政府的有效引导,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在借鉴“北斗西虹桥模式”经验的基础上,郁文贤发挥自身优势,和众多退役军人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高新产业融创服务战略联盟。
2019年5月25日,联盟正式揭牌成立,由郁文贤担任联盟理事长,这是全国第一个以高新产业为背景的退役军人创新创业为主体的企业联盟。据悉,首批联盟成员有40家,其中退役军人创建、运营的企业占75%。
“无论是小微企业还是发展壮大的企业,只要是想干事的人,联盟都会尽力地提供各种服务,让平台能够给予大家交流合作与跨界拓展的机会。”目前联盟已经有60多家企业,2/3是创新创业的企业,1/3是服务型的企业。
郁文贤致力于给退役军人企业提供从知识产权到市场的一个综合集成服务体系,包括项目立项咨询、技术流程、技术合作、标准规范等。做好综合集成服务,就要将不同的资源“黏”在一起,郁文贤在做这样一个“黏合剂”。“做这样的黏接并没有很强的盈利性,主要是给大家提供平台,产生和增加的更多的是隐形价值。” 目前郁文贤已经在尝试接触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为退役军人提供一站式服务。
郁文贤用一颗颗的珍珠来形容每一个创业者,他自己担当的则是资源集成者的角色。事实证明,他成功地成为了那个智慧的“串珠人”。郁文贤给自己定了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打造一个示范性的、非营利性的智慧服务平台,从精准培训、职业引导、智慧康养等方面提供各种服务,让退役军人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服务;第二个目标是培育和扶持3-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第三个目标是打造一个规模更大的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园区,让园区更显退役军人创新创业特色。记者胡亚莉 实习记者 孔 娟
“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在张江18年,从失败里蹚出一条新路
疫情期间,一辆辆写着“叮咚”二字的绿色小车,满载着六百万家庭的口腹之欲穿梭在上海、杭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大街小巷里。退役军人、“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在今年疫情期间,带领着他的“叮咚买菜”生鲜APP,创下2月单月营收12个亿的新高。
今年是梁昌霖在浦东张江创业的第18个年头,他赔过钱、卖掉过房子、卖掉过公司,终于在骑上外卖小车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刻,让叮咚买菜“住进”了都市中人的“五脏庙”。
01创办母婴社区,却引来非议
梁昌霖是军人出身,12年青春岁月留在了部队。2002年8月从部队转业后,梁昌霖拎着行李离开老家安徽,来到上海张江。最初半年时间,梁昌霖只想着赚钱养活自己。没有资本,人生地不熟,唯一能拿来变现的,就是自己在部队多年积累的技术。梁昌霖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开发视频软件并在国外软件共享平台发售,成功“挖掘”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了这笔钱,梁昌霖想做点更有意义的事。于是,他创办了丫丫网——一个互联网母婴社区。朋友们都劝他,创业要做“熟”,但梁昌霖偏偏选择了一个生行。事实证明,这条“转型”的路,依旧走得曲折而艰难。
2014年,梁昌霖将资金投入了基于丫丫网平台的社区项目——叮咚小区,一个社区O2O平台。梁昌霖设想,在这里,楼上楼下的邻里关系不再疏远,大家又聚集在了一个互联网“大院”里,给大家一个像妈妈们交流讨论育儿经验那样的地方,去讨论各种生活琐事。但实际上梁昌霖想错了,在微信等一批社交软件兴起的当年,这种根植于BBS的思维方式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一次,梁昌霖失败了,但他也把自己看得更清楚了,“或许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愿意下苦心,花笨功夫”。
02从过去的失败里,蹚出一条新路来
屡战屡败的梁昌霖仍没想过放弃,2017年他抓住市场需求,创立了生鲜平台“叮咚买菜”,主打“手机APP下单+前置仓配送+最快29分钟送菜上门”。
初期,梁昌霖只有12个小前置仓,它们在上海较大规模、年轻业主比较集聚的社区。梁昌霖的目标纯粹,就是要把每个社区做“透”,让里面绝大多数的业主能成为“叮咚买菜”的用户。
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子。从不断提升的服务密度开始,每一单的运输成本降下来了,用户黏性做起来了。“叮咚买菜”发展到去年,服务效率已经明显增强。同一个小区,可能一次会有几十单甚至上百单货。
目前“叮咚买菜”员工规模约为3万人,其中有2.9万人是前线员工,管理生鲜商品近1600种,前置仓覆盖领域横跨华东、华南地区,保证动作的一致并不容易。据悉,“叮咚买菜”员工中,有500多名退役军人,公司高管中,有4名是转业军人,对一线配送人员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方式,这些员工构成了“叮咚买菜”超强执行力文化的一部分。
03疫情,是“危”也是“机”
今年是“叮咚买菜”第三年实行“过年不打烊”,但因疫情的突然暴发,蜂拥而至的订单还是让“不打烊”的“叮咚买菜”有些措手不及。1月23日,梁昌霖召开了紧急会议,确定接下来的目标是“保供应、稳菜价”。
可是,单量暴增的同时,全国的主要农产品基地也都相继进入了节前休假的状态,所以“叮咚买菜”首先面临的便是货源难题。“我们通过给到更高的报酬等方式,动员大家复工。”于是大家都在过年的时候,“叮咚买菜”的100多名采购人员出现在山东、江苏、云南、宁夏的田间地头,采购新鲜食材,号召当地农民和企业返工,增加供应。
在疫情期间,“叮咚买菜”的一个大的调整就是,不再强调30分钟配送到家,而是拓展了预约的方式。梁昌霖提到,“叮咚买菜”的用户群在不断拓展,许多过去耽于跑菜场的老年人也用上了“叮咚买菜”。
今年的疫情,是危也是机。“叮咚买菜”以本次疫情为契机,彻底激活了提前布局的北京市场,在疫情期间“叮咚买菜”的“保民生”打法和企业担当,再次在北京收获了爆棚的口碑。广泛的受众基础和企业担当的软实力,加上大规模的有效前置仓覆盖的硬实力,让叮咚买菜在人们的“菜篮子”上取得了先机。(丁 冬)
“口罩大王”吴胜荣:人生就是一个大写的“敢”字
放弃广电“铁饭碗”,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创业者到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口罩专业制造商之一,大胜卫生用品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胜荣用了25年时间。这个有着40多年党龄的退役军人——吴胜荣,他的人生就是一个大写的“敢”字。
图片说明: 吴胜荣(左一)在车间与员工交流
01敢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73年,出生于上海松江新浜的吴胜荣入伍苏州某部队担任卫生员,第一年就光荣入党,退役之后曾做过广播员,也在外资企业待过。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1994年的广交会上,一个手拿防尘口罩的美国人让吴胜荣与小小的口罩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让他成为了国内防尘口罩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时,退役之后的吴胜荣还在广电部门工作,但他在广交会上嗅到了国内防尘口罩的商机。考虑再三,最后决定放弃原先广电单位的“铁饭碗”,自己创业,一门心思做口罩。
1997年,吴胜荣单枪匹马在松江盖厂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所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因为当年国内连防尘口罩的概念都没有,吴胜荣干的纯粹是“无中生有”的活。好在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不怕的就是吃苦,“大不了干不成回家种田”,他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当他最后把防尘口罩做出来并到美国去参加展洽会时,他去拜访了当年让他与口罩结下了不解之缘的美国人,那个美国人居然能预见到他几年后一定能把此事做成,并会在事成之后来拜访。在通信相当不发达的年代,这一情节堪称“传奇”。事后想想,吴胜荣觉得那个美国人早就看出来了,不服输、不怕苦的性格会引导他走向成功。
事实果然就是,凭着军人的意志和闯劲,20多年的时间,吴胜荣将大胜公司打造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口罩专业制造商之一,共创新开发了130多种口罩品种,产品远销72个国家地区。
在样品室里,吴胜荣自豪地介绍道,上海大胜性能最强的DTC3B-1口罩,最高过滤率和最低过滤率分别达到了99.92%和99.83%,性能强过绝大部分欧美品牌的N95型号,被《华尔街日报》称为“口罩中的LV”,被美联社称为“N95的金标准”。
这对于一个小小的口罩行业来说,实属成绩非凡。
02敢干:“跑在了时间的前面”
因为长期专注于海外市场,大胜口罩在国内几乎默默无闻,但这次疫情却让大胜口罩成了“明星厂商”。
“1月21日那天早上,早新闻通报武汉的疫情,我一听情况可能严重了。”吴胜荣说,2003年非典、2005年禽流感、2009年猪流感等疫情他都经历过,疫情一来,一定会造成口罩等防护用品的短缺。此时,工厂刚刚放假,工人都回老家了,怎么办?
凭借着从军经历磨砺出来的敏感性,在没有任何上级指令的情况下,吴胜荣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女儿以及担任总经理的女婿,全家人齐上阵,重新开动设备,顶起了紧急启动的十几条生产线的岗位,日均可生产口罩近6万只,成为全市17家重点口罩生产企业中复工最早、响应最快的企业。
“那时候就只想着好好睡上一觉。”通宵生产、通宵包装,吴胜荣作为董事长也两天两夜没合过眼,他说,累极了眯一会儿,醒来打开手机,就有许许多多未接来电甚至转账,满屏都是找他买口罩的信息。
1月29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来到大胜公司察看口罩生产情况,李强书记还称赞吴胜荣是“跑在了时间的前面”。
作为一家产品100%出口的外贸企业,面对春节后出现的海外催货潮,吴胜荣与国外客户一家家沟通,获准延迟出货,把全部产能用于国内疫情防控。
当时,吴胜荣还以一名有着40多年党龄的退役军人身份立下“军令状”:所有口罩绝对保证质量且绝不涨价。事实上,由出口转内供,出口退税没有了,公司130多种类型的口罩就等于在原价格基础上为消费者让利了13%。
4月底,就连钟南山院士也联系过大胜口罩厂,希望购买2000只N95口罩,捐给一家加拿大的机构。“与钟南山院士视频连线后,我们当场调配了12000只口罩。”吴胜荣说,“钟院士要个人出钱购买口罩,但我们不卖,只捐赠。”
日前,大胜口罩通过松江区慈善基金会向全区师生捐出价值100万元的50万只口罩,全力保障松江学子复课复学,据吴胜荣介绍,此次捐赠的50万只口罩均为特制口罩,其中的10万只为6年级以下的儿童特别定制款。
03敢创新:“做出过滤率达到100%的口罩”
已经67岁的吴胜荣本该安享晚年,但他没想到,这场疫情却打乱了他退休的安排,并且让他重上“战场”。
目前,大胜口罩几乎集齐了海外市场关于口罩的所有认证,已获得国际质量认证证书249张。“大胜口罩”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口罩,它也许代表了一个行业的标杆,或者说是行业领跑者、领军者。
25年来,大胜口罩的优质品牌、过硬质量,是被一个个国际认证标准锤炼出来的。
在吴胜荣的办公室,有一幅是2001年他与英国CE认证公司总裁Kevin Warren先生的合影,提起当时的情形,吴胜荣仍然很感慨,“CE”标志是一种安全认证标志,被视为制造商打开并进入欧洲市场的执照。英国CE认证公司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总裁要亲自为某个国家某个行业首家通过认证的公司亲自上门颁发证书,于是就有了Kevin先生亲自到中国给吴胜荣颁发证书的历史见证。
大胜口罩在国际市场的口碑,建立在过硬的质量之上。吴胜荣说,大胜口罩生产流水线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质检员。严谨的生产流程才造就了大胜口罩被业内外人士认可的优良品质。
吴胜荣致力于将大胜口罩发展成为“百年老店”,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吴胜荣近期花巨资引进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台德国“欧瑞康”公司最新出品的世界顶尖熔喷生产线,通过这台设备产出的熔喷布制造出来的口罩最高过滤率将达到100%。
吴胜荣很明白,只有打造优质品牌,才能吸引下一代,才能实现企业传承。“令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现在不但女儿肯接我的班,女婿也辞掉了公务员的‘铁饭碗’,当起了公司总经理。”在吴胜荣的带领下,大胜口罩正向着成为“中国的3M”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立志“让保安在5G时代成为移动探头”的80后老总
冯中保: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上海一特警辅警项目张榜招人,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新闻“热”效应之下应者却寥寥。因为价格高,要求也高。
最后,一支全部由退役军人组成的24小时在位、全天候出动、可全权配合特警处突维稳的专业化尖兵队伍“揭榜”,这支队伍来自上海宗保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对于了解这家公司老总的人来说,这并不出乎意料。从最开始由5个人组成的城管辅助队,后来做交通协警、公安特保、“五违”巡查、防汛防台、重大(临时)活动安保、突发性事件处置等,到现在运用科技力量从事多元化、专业化服务,老总冯中保致力于将保安这件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希冀彻底改变大家对于保安的认识。
01城市的发展成就了他
80后的冯中保,曾是武警上海总队的一名优秀士官,当兵的第一年就被评为“优秀士兵”,在五年的军旅生涯中先后获得“优秀士官”“优秀学员兵”等荣誉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退役后,他曾给某地产老板当司机。“冯总的性格就是把事做得很精细,保证工作做到完美。”宗保公司副总杨璞回忆道,当年冯中保被派去机场接地产界的一位“大佬”,这位在任何地方都随心所欲惯了的“大佬”却因车内太干净不好意思抽烟。
真正决定一个人高度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能否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冯中保就是这样一个人。
为什么会想到创立保安公司,冯中保不由感慨是城市的发展成就了他。
随着城市社会治理要求的不断提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有社会力量的参与。在军队磨炼出的敏锐性、洞悉力让冯中保一下就捕捉到了别人忽视的商机。
于是,在2009年3月,冯中保和战友联手创建了上海军保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现公司的前身),正赶上当时是上海世博会举办前夕,世博场馆周边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冯中保带着5个人的团队“不讲条件,只讲奉献”,不嫌事情小,也不怕脏怕累,任劳任怨,耐着性子去干。
也正是应了那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支团队以过硬的素质、严明的纪律、高效的服务很快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认可,赢得了赞誉。“军保”由此出名,成为参与城市管理的浦东特保的一张亮丽名片。就这样,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员工就发展到了600多人。
如今公司有8500多名员工,管理骨干中退役军人高达90%,其中既有自主择业的团职领导干部,也有完成服役的义务兵;既有曾经在一线带兵的连队主官,也有摔打多年的士官,是名副其实的“军管企业”。
02“让保安在5G时代成为移动探头”
紧跟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宗保公司将业务向生态保护方面拓展,中标了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等项目。这些项目存在面积大、巡查难等“巡查三险、工作三难”问题,宗保公司如何解决?
“光靠人防肯定是做不到的,要配合高科技才能做到,比如我们已经在应用的无人艇、无人机等。”冯中保提到,未来还将通过“热成像仪+无人机”配合控制,带领行业走专业化路线。
冯中保锁定了以“专注服务城市综合管理”为公司的发展方向,将公司重心放在“技防”和“智防”领域,积极适应城市综合辅助管理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壮大自己的科技力量,解决“政府想管管不了、想管管不好、想管缺人手、想管缺专业设备”的问题,目前正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兴保”之路。
宗保公司将保安进行专业化细分,同时致力于利用科技手段,将“机防”与“人防”相结合,“人防”走专业化路线,要求“一人多岗、一岗多能”。宗保公司一直在鼓励支持员工掌握多方面的技能,例如无人机驾驶、快艇驾驶等等,并且“有证就加薪”,使他们主动成为复合型人才,引导员工提升自我价值,实现自身从“物有所值”到“物超所值”的跨越。
“5G来临之后,保安不再仅仅是保安,保安配合无线取证设备,那每人都是移动探头,可以把每条街道每天发生的状况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冯中保提到,未来宗保公司会将5G技术落地,科技化武装保安,让保安工作精细化智能化,最终成为“智能保安”。
03企业文化成就企业担当
疫情期间不时传出各类企业要么降薪、要么辞退员工的消息,可是冯中保却决定在疫情期间上调员工工资,对一线员工进行加薪鼓励,企业为此要多支出300多万元。同时,冯中保还带领公司领导层给疫情防控一线捐赠物资150余万元。
“公司有能力、有实力去回馈社会、帮助他人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承担起这份责任。”来自河南农家的冯中保对许多处于困境中的人常感同身受,军人的责任和担当成为了宗保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核。
2016年G20杭州峰会时,由于人手少,宗保公司从保安学校招聘了大量人员。峰会结束后,50名女生的就业问题难以解决,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大多数人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冯中保却迎难而上,没有选择直接放弃,而是照常发放工资,并向甲方推荐,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帮助50名女生落实好了工作,后来一名女生还在宗保公司成长为“上海十佳保安”。
一个做交通辅警的员工,突发重病、生命垂危,医生也认为希望渺茫。该员工来自农村家庭,无力负担医疗费用,家属都准备放弃抢救了。冯中保毫不犹豫决定花费30万抢救员工,将这个承载着家庭希望的员工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宗保公司不唯外人见到的这样的“奇迹”事件,在内部管理上,公司还设置了一些“特殊”的奖项。针对城管辅助管理中出现被管理人不理解、不配合,甚至谩骂、攻击,能够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员工,授予其“委屈奖”;对于弘扬正气,助人为乐,为公司争得荣誉的员工,给予其“好人好事奖”;有人行贿,主动反映至公司即奖励对等奖金。
公司的发展要靠一线员工去执行和落实,冯中保重视培养员工,员工也积极回报了企业。曾有一名安保人员在陆家嘴捡到价值8万元的钻戒并及时归还失主。仅2019年,宗保公司员工就捡到手机103部、各种提包47个;护送迷路老人回家37人次,帮助23名走失小孩找到家人……
对此,冯中保认为,树立良好的风气,弘扬正能量,不仅仅是公司的企业文化,更是员工们今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