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 | 从退役军人到“新农人”,玩转“新农具”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金山区吕巷镇白漾村的沃野之上,大片水稻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在病虫害防治的重要阶段,退役军人张雷带领技术人员,操控植保无人机,在稻田上低空飞行,均匀将防治药液喷洒在水稻上,短短十几分钟就能完成数亩稻田的施药作业。

张雷带领技术人员操控植保无人机
今年46岁的张雷,出生于金山区吕巷镇颜圩村,曾服役于原南京军区特战大队,并在入伍第二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他刻苦训练,练就一身“硬本领”;退役后,他敢于尝试成为扎根田野创业追梦的“新农人”,返乡自主创业成立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扎根土地,从事水稻种植和无人机植保服务。


张雷
与传统的水稻耕种方式不同,张雷十分重视科技兴农。他深知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限性,在一次农业机械化观摩学习后,他萌生了运用无人机开展高效飞防作业的想法,于是组织合作社3名技术人员通过培训考取植保无人机操作证,成为专业飞手。同时先后引进了植保无人机、自动喷药机、高速插秧机等一系列先进的农业设备,不仅管理自家农田,还积极为其他农户提供“上门服务”。
“我们计划明年再增加大型农用拖拉机3台、直播机2台,从事水稻、小麦种植和插秧、植保、烘干等机械化一条龙服务,力争做到科学数字化农田的管理。”谈及水稻种植,张雷双眼放光,尽显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投入。
据悉,植保无人机搭载土壤传感器,实时分析氮、磷、钾含量,实现按亩差异化施肥,肥料用量显著减少,一天作业面积可达1000亩,不仅是传统人工劳作的几倍,还可为每亩农田节省一半的农药。同时,结合多光谱影像数据,提前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和范围,提供预警信息,精准施药降低50%损失。
“采用‘无人机巡田+精准施药’的作业模式,可以破解传统防治效率低、覆盖不均的难题。”目前,合作社在颜圩村、白漾村已承包了百亩农田。“以前人工巡田,一天下来最多也就查看几十亩地,病虫害初期症状不明显,很难及时发现。现在利用植保无人机,不仅能够精准掌控水稻的长势,及时发现水稻病害,还能合理调控施肥方案和病虫害的防治。”张雷说道。

张雷返乡自主创业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如今,科技已经成为张雷种田的“新农具”。他积极运用植保无人机开展防治病虫害和施肥作业,把在军旅生涯中学到的军人作风化为对农业种植高标准品质把控,在热爱的事业中保持军人本色,护航早稻丰产丰收。
“现在越来越多的新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我们作为‘新农人’,会努力地去学习,适应新时代,把更多科技成果扎根吕巷乡村沃土,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作出积极贡献。”谈及未来打算,张雷信心十足,“除了继续做好农业机械化服务,我还想尝试新媒体技术,进行直播带货,让全国各地的人民都能品尝到吕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