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 · 戎光 | 他的名字被刻在了滇西抗战纪念馆名录墙上
1942年抗日战争打得如火如荼,由于国内兵员匮乏,辎重部队在浙江东阳县(现东阳市)征兵,16岁的卜路灯应征入伍。
由于年龄尚幼,卜路灯先去读了辎重兵培训学校,学习驾驶。由于在培训学校成绩优秀,1943年他被送去学坦克驾驶及机械化作战理论,同年被派往中国西南、中南半岛等地执行任务,开始只是短途护送,但随着战争中人员伤亡扩大,到1945年初,只有19岁的卜路灯开始做长途护送任务。
滇缅公路在当时是中国物资生命线,日军在这条公路布重兵防御并进行破坏。运输物资一般是由坦克部队开路,卡车运输队紧随其后,步兵做协调接应。卜路灯所在战斗单位为独立战车营,是统一的美式装备,虽然武器先进,但因部队在明处,敌人在暗处,所以执行任务时,常常会减员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日军在平坦地带挖了很多45—60度角的陷阱,在陷阱底部埋设地雷,在旁边的丛林中架设平射炮,坦克因为前面的装甲厚且重,一旦驶入陷阱,地雷爆炸,人根本跑不出来,加上侧面火炮攻击,很多战士就这样牺牲了。当时卜路灯所在的部队在缅甸北部的孟拱、密支那、八莫、南坎、腊符一带执行任务,条件相当艰苦。其中密支那、伊洛瓦底江一带是战车营休整之地,白天头顶上有日军飞机飞过,晚上要防止敌人搞破坏,出任务时根本没有时间提前交代,都是突然通知,有时刚刚睡下就要马上参加战斗。还有一个难点是日本人和中国人有时在外表上看不出太大区别,所以当时为了防止渗透,部队都是老乡帮,是用家乡话沟通。
1945年8月15日,日本签了投降书。因为当时信息流通不畅,在密支那休整期间,卜路灯所在的战车营零零星星还有战斗任务,一直到1945年12月部队领导才通知他们可以回国。既然要回国回家,就要把部队的家当都带回来,但当时因为人数多、家当也多,滇缅公路上的关键桥梁——畹町桥载重负荷又太小,坦克过不去,所以只能一部分人和货物过桥走陆路,相当一部分人和包括装甲车、坦克车等在内的车辆走海路。卜路灯跟随部队从密支那辗转来到印度的加尔各答,从加尔各答上船赴上海,船走了快3个月,路上还遇到大风浪,终于在1946年的春节抵达上海。1948年10月,卜路灯加入华南东江粤赣湘边区纵队,投身解放战争。
到上海后,受过大学教育的卜路灯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所城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直到1990年5月离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支持下,经上海社会科学院老干办多年努力联系沟通,在2025年8月15日云南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重新开馆之际,卜路灯的名字作为2024年增补名录被刻到馆内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上。
卜路灯把他的战友都记在了他的小本子上,并且放入了他最珍惜的盒子里,搬家数次,依然保存完好。这些战友的名字卜路灯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