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我和我的父辈 |《父辈的抉择》:几代人的前赴后继

  《父辈的抉择》

 几代人的前赴后继

 

  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愿意做奴隶的人,就会把自己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抗战,从来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某个阶级的事。在华北平原硝烟弥漫的年代,有一个家族,把“家”字刻进烽火,把“国”字融进血脉。他们不是史书里的传奇,却用生命写下了最滚烫的忠烈篇章。

  记者与陆玉娥约定采访的时间,是2025年8月15日,在江湾军休中心会议室见面坐定后,陆老师第一句话就是:“今天采访讲我们家族的事,真的很有意义,因为今天是8月15日,是当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

  采访当日,陆玉娥早早来到会议室,一身笔挺的军装,看上去非常精神,完全没有显现出75岁的模样。她的老伴说,这身衣服她平时可不穿,都是最恰当、最合适的场合才会拿出来。

 

640 (4).jpg

 

  陆家的故事,还要从陆玉娥的祖父陆喜生说起。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河北石家庄后,将严酷的统治手段、治安手段推行各地,暴行覆盖石家庄周边县区如井陉、平山等地,并持续至1945年,华北平原上那段残酷岁月,是现在和平年代的人无法想象的。

  1941年,日军实施“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期间,陆喜生作为河北当地抗日民间组织的会长,组织民众在一次伏击战场上打死了6名日本兵。这一次伏击引起了日军的疯狂反扑,指名道姓要抓捕他,也确实抓到了陆喜生。

  陆玉娥说,自己的奶奶曾讲述,爷爷陆喜生被抓捕后受尽了折磨,遭受严刑拷打,最后日军把他五花大绑,腰斩三截示众,还不允许家属收尸,就这样暴尸荒野,当时他还只有38岁。

  1996年,石家庄地区房地产开发时意外发现遗骨,经过有关部门通过资料及技术手段比对确认,确定是陆喜生的遗骨,这位抗战烈士才得以入土为安。

  尽管从小就听父辈讲过这段经历,但再次回想,陆玉娥还是忍不住在镜头前落泪。在父亲陆贡璧口中,祖父陆喜生是一个性格坚强且颇有想法的进步青年,彼时已经和祖母党妪一起育有3个儿子。经历这样大的变故后,整个家庭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当时只有32岁的祖母带着一家人艰难度日。

  说起祖母党妪,用当时流行的评价,应该是“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祖父以这样的方式离开,祖母还是无法接受。陆玉娥说,当时祖母受了很大的刺激,精神状态非常不好,行为也变得怪异起来。“从不抽烟的她,经常手里拿着祖父的烟袋子,连声音都变得和祖父一样粗粝,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一直躺着。”陆玉娥说。

  但随着战火和硝烟的弥漫,祖母还是很快振作了起来。国仇家恨,她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先把这个家撑下去,并且坚决支援抗日。

  陆家并不只有一个陆喜生,作为一个大家族,一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家有业、有房有地、有名有产”的大家族,面对民族危亡、国家破落,也可以选择“避世隐居”,安安稳稳过一点小日子。但他们的选择却截然相反。陆喜生牺牲后,家族里另外几个人选择前赴后继。

  陆玉娥说,自己的父亲陆贡璧很快也投笔从戎,先是担任石家庄二中的地下工作者,后来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自南京军区高炮66师调防新疆,成为对北边防御的一份子。

  “我父亲16岁入党,在石家庄做地下工作者。他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先后在高炮41团、北京南苑机场、浙江台州、江苏无锡任职,后来从南京军区高炮66师调防新疆。由于在全国各地奔波,那些年,家中7位亲人去世,他都没能赶回见上最后一面。他自己70岁就离世了,可以说,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堂伯陆贡典从燕京大学应召到了当时冯玉祥的部队做参谋。解放后,在天津市抗美援朝协会工作,后来又在天津市政协文史协会工作。

  伯父陆贡琛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抗战时期在河北灵寿县一家银行任职。他就利用银行职员的身份作为掩护,为前线的八路军运送物资,提供重要的后勤保障。解放之后也继续留在河北当地,在地方建设中兢兢业业、不忘初心。

  “听家里老一辈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在运输物资返程途中,因为实在太累了,路途遥远加上精神高度紧张,大家就在马车上睡着了。没想到‘老马识途’,经过家门口的时候,那匹拉车的马,自动停下了。车上的人惊醒后才意识到,这是到家了。”

  陆玉娥说,他们就像是小说《白鹿原》《大宅门》里走出的世家,原本过着还不错的生活,但战争来了,于是,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选择与国家、与民族站在一起,都用自己的方式,勇敢地、坚定地投身抗战事业。

 

640 (5).jpg

 

  红色基因延续到后代,家族里的后辈们也都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后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陆玉娥下过乡、考过学,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军校的老师,在三尺讲台继续传播知识,挥洒热血。后来还在军校认识了陪伴自己大半生的爱人,两人结为伉俪,“老一辈的爱国情怀以及舍生忘死的付出也给我们后辈树立了榜样,我们自然也要延续家族荣光,铭记历史。”后来,女儿也曾参军入伍,实现了“四代戎装”的佳话。

  这是一个在烽火岁月中,有家有业、富庶家族的爱国抉择。从祖父到父亲,从伯父到堂伯,几十年风雨走过。这个大家族,在新时代枝繁叶茂。后人考上名校、走上岗位,继续书写家族的挺拔与担当。

  这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更是一个民族的缩影。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们舍生忘死;在和平年代,他们不忘来路、不负家国。忠烈二字,不止是墓碑上的铭文,更是他们血脉里代代相传、永燃不熄的火焰。

  【致父辈】

  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由无数普通家庭的抉择构成。采访陆家后人陆玉娥女士,让我深刻感受到,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当家与国已是命运共同体,普通民众会以最决绝的方式,展现出与国同戚、前赴后继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