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铭记 · 戎光 | 在龙华烈士陵园打开两扇穿越时空之窗,看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热血与决心

  在龙华烈士陵园里,《万众一心——上海军民抵抗日军侵略》群雕巍然矗立。铸青铜群像与汉白玉浮雕绘就恢弘画卷:女青年扛着伤兵蹒跚前行,童子军紧握步枪严阵以待,工人、士兵、警察各司其职,共同筑起血肉长城。这座艺术丰碑生动再现了1932年淞沪抗战中上海军民同仇敌忾的壮阔场景,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精神。

  走进展厅,凝视展柜中的黑皮箱、出诊包,仿佛能听到它们诉说往昔。此时,历史具象化为皮箱的铜扣、出诊包的缝线。这些触手可及的细节,蕴含着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崛起的精神密码。

 

640 (4).png

 《万众一心——上海军民抵抗日军侵略》群雕

 

  黑皮箱:穿越戈壁的革命火种

 

  在龙华烈士纪念馆第四展厅,一只斑驳的黑皮箱静立在柔和灯光下。它的主人是爱国志士杜重远。

  早年,杜重远怀揣实业救国理想赴日留学,归国后在沈阳创办肇新窑业公司,欲以实业振兴民族经济。九一八事变打破平静,杜重远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主编的《新生》周刊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唤醒民众爱国热情,如同利刃直刺侵略者心脏。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渐成。1938年,杜重远决定赴疆协助建设。临行前,他向周恩来、叶剑英表明在新疆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愿望,获得同意和支持。

  1939年1月,杜重远携全家乘列车西去新疆,这只斑驳的黑皮箱一路相伴。皮箱里装过进步书籍,文字如繁星照亮希望;皮箱里藏过机密文件,承载革命重任与胜利密码。

 

 

640 (48).jpg

  杜重远用过的皮箱

 

  担任新疆学院院长期间,杜重远发挥影响力,请来茅盾等优秀教师,为学院发展注入新活力。他还筹集进步书籍和设备,将课堂变成抗日救亡前沿阵地,培养出一大批富有革命精神的优秀人才。

  1939年11月,盛世才露出反动面目,逼迫杜重远辞职,并将其软禁。1940年5月,盛世才更是炮制“杜重远阴谋暴动案”,将其逮捕。消息传出,举国震惊。周恩来、宋庆龄、沈钧儒等各界人士强烈抗议,要求释放杜重远。盛世才一意孤行,甚至为了掩盖罪行,在狱中对杜重远注射毒针、灌服毒药,将其残忍杀害并毁尸灭迹。

  如今,站在黑皮箱前,箱体磨损纹路似杜重远的革命人生写照;箱内残留的墨香,仍散发着以笔为枪的浩然正气。黑皮箱,见证了一位爱国志士为民族解放事业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出诊包:罗店前线的生命绝唱

 

  在离黑皮箱几步远的展柜里,还有一只黑色牛皮出诊包。它的使用者是出身中医世家的苏克己。苏克己,又名苏民,于上海南洋医科大学毕业后,凭借精湛医术在上海多家医院任职,深受患者信赖与赞誉。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无数同胞受伤垂危。苏克己怀揣医者仁心,毅然弃职奔赴抗日救护前线,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

  1937年8月23日,日军飞机疯狂空袭罗店。当时,苏克己所在的第一救护队正准备随军西撤,却得知中国空军战斗员苑金函在空战中坠机受伤的消息。苏克己救人心切,当即率队前往急救。找到苑金函后,先是准备送其去后方医院,却在寻找运输工具时与日军巡逻队迎面撞上。

  面对荷枪实弹的日军,苏克己挺身而出,出示红十字救护包,并用流利日语表明救护队员的身份。残暴的日军无视国际公约,野蛮逼问,还欲侮辱随行女护士。苏克己愤然掷出药箱,并怒斥日军暴行。日军恼羞成怒,立刻开枪射击。枪林弹雨下,苏克己和几名队员壮烈牺牲,出诊包也坠落在血泊里。

  出诊包内,原本整齐码放着手术刀、绷带和药品;绿色衬布上,“苏民”二字镌刻着医者仁心的印记。如今,出诊包静静陈列在龙华烈士纪念馆中。它既是医者守护生命的勋章,更是面对侵略时不屈抗争的精神象征。

 

640 (49).jpg

  苏克己的黑色牛皮出诊包,打开后有

  “苏民”二字

 

  岁月流转,战火淬炼的记忆愈发熠熠生辉。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回望,杜重远的黑皮箱,装载思想的分量;苏克己的出诊包,承载生命的重量。或跨越广袤戈壁沙漠,将抗日火种播撒到祖国大西北;或在战火纷飞中践行人道主义,努力守护每一位受伤同胞……恰似两扇穿越时空之窗,向后人讲述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热血与决心。

  (作者为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直属机关党委委员、龙华烈士纪念馆党委书记左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