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奉贤 | 243位退役军人故事等你来读

640 (18).jpg

 

  奉贤区西渡街道南渡村作为全区退役军人数量最多的村,其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一直走在全区前列。

  自2024年1月起,南渡村正式启动退役军人故事征集工作,系统整理相关素材并编纂签发成书籍,确定书名为《正步・满庭芳》南渡村退役军人采访录。“正步”最能代表中国军人的形象,也是体现军人身上的浩然正气。“满庭芳”则寓意军人退役后回到地方上,在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处处有退役军人的身影,就像花园里鲜花盛开,满庭芳香。

 

 

  《正步・满庭芳》诞生初心

 

640 (19).jpg

 

  《正步·满庭芳》的初心是“尊崇与铭记”。为铭记奉贤区南渡村全体退役军人的光辉历史,致敬每一位为国家和家乡做出贡献的老兵,传承他们身上宝贵的红色基因和奋斗精神。

  采访录不是为了书写成一本精致的册子,而是为了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故事——那些枪林弹雨中的坚守;那些解甲归田后的担当;那些鲜少被提及却从未褪色的热血。

  想让更多人知道:国家的安宁从不是天生的,是这群最可爱的人用青春甚至生命守护着一方平安换来的。

  更想让孩子们明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这就是《正步・满庭芳》诞生的初心。

 

  有些话

  再不问就来不及了

 

  90岁的潘玉林是抗美援朝老兵,平日沉默寡言,可当工作人员采访问起参军往事时,他突然打开话匣子,从背上行囊离家,到跨过鸭绿江的寒夜,潘老娓娓道来,清晰地诉说着曾经的故事,一切就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一旁的女儿悄悄说:“这辈子没听过父亲讲这些。”

 

640 (20).jpg

  在南渡村,像潘老这样的退役军人还有很多。他们的故事藏在泛黄的军功章里,压在箱底的旧军装里,刻在深深的皱纹里。不是不愿提起,只是少了一个诉说的机会。

  “《正步・满庭芳》这本采访录给了我父亲诉说过去的机会,也给了我和我的孩子们赓续父辈精神的机会。”潘玉林女儿说道。

 

wechat_2025-08-15_150946_135.png

 

  有些故事

  再不记就断线了

 

  南渡村的退役军人名单上,60岁以上的老兵占了大多数。看着那些布满皱纹的手,村里突然意识到:如果现在不做些什么,这些从战火里走来、在乡土里扎根的故事,可能会随着时光慢慢淡去。

 

640 (21).jpg

 

  他们的子女或许知道父亲当过兵,却不知道他在朝鲜战场如何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个栗子;村民们熟悉他带头建小花园的身影,却未必清楚他军装口袋里总揣着的军功章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保家卫国”最鲜活的注脚,是“退伍不褪色”最生动的教材。

  大家怕的不是时光流逝,而是某一天,当后辈问起“爷爷当年做过什么”,得到的只有一句模糊的“他,当过兵”。

 

640 (22).jpg

 

  有些记忆

  再不镌刻就消散了

 

  在筹备这项工作时,有人质疑说:“这是形象工程,不如发点东西实在。”但大家亲眼见证过:老兵从箱底翻出泛黄照片时那微微颤抖的双手,见过他们给孙辈讲“钢枪怎么握”时眼中闪烁的骄傲——这些无价的瞬间,无法用物质来衡量。

 

640 (23).jpg

 

  这本采访录的使命远不止“做一本书”,更是想告诉孩子们:当下这份祥和安稳的生活,是老兵们用满腔热血和最美年华换来的珍贵礼物;是想告诉老兵们:你们的每一段经历都是勋章,后人不会忘记,时代也不会忘记;是想让“军人”这个称呼,永远被捧在掌心——因为他们配得上这份最崇高的敬意。

 

640 (24).jpg

 

  《正步·满庭芳》正式签发

 

  2025年7月,《正步・满庭芳》顺利完成编纂,并正式签发。

  采访录的签发得到了奉贤区史志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西渡街道办事处及全体退役军人家属的大力支持。该书共收录了奉贤区南渡村243名退役军人的珍贵故事,从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到扎根乡土的奉献日常,它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字里行间却满是直抵人心的朴实;它讲述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波澜,却句句都是退役军人生活的真实剪影;它或许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却以最细微的视角,勾勒出退役军人最真切的心声与期盼,全方位展现了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的精神风貌。

 

640 (25).jpg

640 (26).jpg

640 (27).jpg

640 (28).jpg

 

 

  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的漫漫长路上,最能触摸到真实温度的地方始终是扎根一线的基层;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那些解民忧、暖民心的具体行动,才是退役军人心中最迫切的期盼;让每一次需求都被回应,让每一份期盼都有回响,正是退役军人服务保障部门矢志不渝的追求。而奉贤区南渡村这份采访录的诞生,恰似在这条路上点亮了一盏新灯,开创了倾听与服务的全新模式,它不仅为南渡村退役军人留存了一份厚重的精神财富,更以鲜活的事迹诠释了“军人”二字的深刻内涵,成为了致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