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军地合力、军民同心,推动新时代上海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纪念日。在近一个世纪的漫漫征程中,以1943年延安双拥运动为标志,我党我军我国人民形成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也是一座有着深厚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传统的光荣之城。今年4月23日,上海16个区首次全部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了全市“满堂红”。

  成绩的取得是军地合力、军民同心的结果。回首过去5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各地各部门和驻沪部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国防军队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创新,服务部队练兵备战,扎实推进新时代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这一人民军队的胜利法宝。

 

  服务备战打仗有力有效

 

  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市领导率先垂范,在春节、建军节等节点走访慰问驻沪部队和武警官兵,激励官兵投身强军兴军实践、参与第二故乡建设的政治热情。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上海紧紧扭住新时代双拥工作备战打仗主题主线,推进拥军支前工作,积极为一线任务部队官兵排忧解难。近年来,上海通过落实军地相互支持“双清单”制度,突出部队备战急需、官兵急难愁盼,明确任务清单,实现军地互助双赢。

  静安区在核心地段为部队建设经济适用房212套,同时还投入数千万元建设了射击训练系统、体能训练场和心理防护体系,实施住房改造、改善文化生活设施等实事项目。

  这个过程中,上海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力量强的优势,聚焦“前线、前沿、前哨”,紧扣“国防+科技”使命定位,培塑新兴领域创新能力,支撑科技成果转化为战斗力。

  2019年以来,杨浦区先后投入数千万元解决武警某部营房换址,并提升智慧化建设水平。同时打造“1+N”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帮助部队完成科技攻关7项,转让科技成果10项。

  长宁区则投入2000万元用于区民兵训练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军事”航空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助力国防军工事业发展。

  佘山岛是上海地域最东的无居民岛屿,也是中国十二海里领海基点所在地。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过去守岛官兵面临着缺少淡水、蔬菜,没有信号等困扰。崇明区委、区政府努力改善守岛官兵的居住、生活条件,投入80万元引进先进设备,在岛上建成海水淡化供给站,每年为海水淡化设备更换滤芯,让官兵喝上放心水。运送优质土壤上岛,建起蔬菜大棚,充实官兵的“菜篮子”。协调建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信号基站,为官兵们搭建“信号直通车”。

 

微信图片_20250801135557.jpg

  慰问海岛部队

 

  这是上海全力支持边海防部队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上海持续开展“城连共建”“情系边海防官兵”“聚焦一线、聚力解难”活动,组织本市部分全国双拥模范城与边海防连队开展结对共建,帮助改善边海防战士的训练生活环境。

  今年4月19日,浦东新区“拥军先锋”巴士进军营首发活动在海军某部举行。这是浦东为了解决偏远临海部队官兵出行难而推出的拥军新项目,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定时定点租车,免费向部队官兵提供交通短驳服务,为官兵外出采购物资、就医看病、探亲访友等提供便利。

 

微信图片_20250801135603.jpg

  “送法进军营”送书现场

 

  目前,上海各区对驻军一线任务部队官兵和本市服役在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官兵困难家庭建立了“一对一”常态化联系机制,仅2024年一年就帮助解决237户家庭的实际困难,让官兵安心服役。

 

  聚焦“三后”出实招办实事

 

  明确军人地位、维护军人荣誉、保障军人待遇、优待军人家属、回应官兵期盼……过去5年,上海聚焦“后路、后代、后院”,出实招、办实事,扎实开展拥军优属工作。

  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事关官兵家庭和谐幸福,军人子女教育事关官兵牵挂。近年来,上海驻军家属安置需求逐年增长,为破解安置难题,上海军地联合出台了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细则、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工作实施细则等,加强政策制度供给,想方设法提高随军家属安置质量水平、落实军人子女入学优待政策,提升军人军属满意度。

  除了市级层面进行统筹,上海各区也结合各自情况积极探索。普陀区率先实行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区长双组长制,全力做好“三后”工作。2019年以来接收转业军官全部安置进机关(含参公单位)。接收退役士兵278人,较上一轮同比增长178%,安置随军随调军人家属41人,较上一轮同比增长356%,安置质量同步提升,安置率均为100%。

  松江区5年来共接收安置转业军官66名,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35名,先后为39名在编军嫂对口安排工作,为159名军嫂发放一次性自谋职业费795万元,先后协调解决303名军人子女入学入园。

  金山区采取“3+N”个100%,确保军转干部100%安排公务员岗位,家属100%就近安排对应岗位,军人子女100%享受择校入学权益,有效化解“三后”难题。

  宝山区吴淞街道驻军部队多,街道不断创新双拥工作内容和形式,与驻区部队共同合作,盘活区内有限资源,实施“双拥小苑”系列项目建设,走出了一条地方与部队合作,由部队提供闲置军产房屋,地方出资建设管理,再服务军人军属的双拥共建工作新路子。建成以来,先后举办各类活动1000余场,服务对象5.2万余人次,大大提升了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家属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拥政爱民工作成效明显

 

  军爱民,民拥军。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5年来,驻沪部队开展“共学创新理论固信念信仰、共建基层组织固一线堡垒、共树文明新风固军民团结”等活动,建立军民共建单位2000余对,成立便民小组900余个,帮扶老人3300余人,帮扶困难家庭学生400余人。持续开展“百名军医进社区义诊”“百名军校研究生进社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活动,连续43年的每月20日在南京路开展便民利民为民服务等,展现人民军队风采。

 

微信图片_20250801135610.jpg

  “南京路上好八连”官兵在南京路步行街开展为民服务活动

 

  20多年来,武警上海市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官兵在中共一大会址义务讲解党史。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中队官兵“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学员四大队二十三队连续30年与上海市杨浦区福利院开展“九十九个儿女三个妈”活动,被评为“全军首届学雷锋先进单位”。现任队长林鹏介绍,二十三队每个学期都会赴福利院开展认领仪式、举办文艺会演、组织爱心捐赠、开展主题团建。

 

微信图片_20250801135614.jpg

  “兵儿女”看望福利院“妈妈”

 

  “2023年,我们成功开展了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户外团建活动,一位老人流着泪说,这是他10年来第一次走出福利院大门,感谢解放军让他体会到了来之不易的幸福。”林鹏说,在与福利院老人朝夕相处的4年中,自己深切体会到作为军人融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业中的壮阔与幸福。

  驻沪部队积极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持续开展消费帮扶、产业帮扶、以工代赈等,支持乡村振兴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黄浦区人武部牵头投入1880万元支持江西老区建设,参与对口帮扶的江西省永新县三湾乡三湾村被确定为“军队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百村样板’建设对象”。

  此外,驻沪部队官兵积极参加防汛抢险、进博会安保等任务,为平安上海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青浦区军地合力守护进博会安全保障“护城河”,完成情报侦搜、巡逻警戒、大客流疏导及应急处突等任务。官兵还主动担任校外辅导员、军事训练指导员,帮助开展军训和国防教育10万余人次。

  退役不褪色。上海军休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重要回信精神,强化思政引领,始终确保军休干部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抓好社区政委培树和军休关工委等各类平台建设,不断促进军休干部作用发挥。

 

 社会化拥军探索有声有色

 

  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拥军优属工作,必须凝聚全社会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801135620.jpg

  “爱心妈妈”为部队官兵包饺子

 

  2024年7月底,上海召开社会化拥军优属座谈会,系统总结交流研讨本市开展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做法和经验体会,进一步引领社会力量支持部队备战、训练,形成浓厚拥军社会氛围。

  自2023年4月起,上海分四批发布了217个社会化拥军优待项目,涵盖文旅景点、酒店住宿、生活购物、通讯航空、文体娱乐等9大类别,2万余个优待服务点向全国优待证持证对象开放。其中华住酒店免费提供金卡会员权益;参观东方明珠享受8.1折优惠;来伊份购物享受整单9.5折优惠。

  2024年10月26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挂牌“上海市荣誉军人总医院”,成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建设的首个荣军医院。医院全面推进“荣军优先”服务,设立荣誉军人专属候诊区、优先窗口,推出优先挂号、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收费、优先取药和优先住院“六优先”服务,并为持有效优待证件的优抚对象提供普通门诊自付费用减免和优惠。挂牌以来,医院已为5706名荣军患者提供了便捷医疗服务。

  各区、街镇、居村则充分发挥属地资源,开发社会化拥军项目。虹口区设立了50余个社会化拥军实施项目,累计组织4000余名优抚对象参与各类活动,为78户重点优抚对象进行适老化厨卫改造。

  嘉定区实施“尊崇工程”,全区共设立291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区)”多层级服务保障架构,累计发放优待证2.7万余张。

  如今的上海,双拥“朋友圈”越来越大。2018年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与光明集团合作,每年投入1500余万元推进“光明营养计划”,为本市烈属、因公牺牲遗属、1至6级残疾军人、在乡复员军人等5000多人提供“随心订”个性化服务和节日礼包。

  越来越多上海市民志愿加入多元化崇敬公益服务体系。45岁的韩佩伦是一位企业家,同时也是奉贤区烈士纪念设施守护崇敬志愿服务队队长。每个月末,他会和队员们分组来到奉贤烈士陵园、李主一烈士纪念碑等五处烈士纪念设施,擦拭墓碑、清扫环境,每逢清明节或烈士纪念日,他还会积极组织祭扫活动。

 

  双拥宣传氛围日益浓厚

 

  “来了,来了!”今年4月21日,不少上海市民拍摄到了西安舰、沂蒙山舰先后驶入黄浦江畔,缓缓停靠码头的场景。在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之际,22日至23日,驻沪海军部队联合上海市双拥办共同组织以“上海·海上”为主题的舰艇开放活动,吸引万余市民上舰参观。

 

微信图片_20250801135625.jpg

 “上海·海上”舰艇开放日活动

 

  近年来,上海持续深入开展双拥宣传教育,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氛围愈发浓厚。

  每逢春节、八一、上海解放纪念日、海军和空军成立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上海地标建筑、街头巷尾都会播放相关宣传片、张贴宣传海报,在军地各类媒体展开立体式双拥宣传。

  今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纪念日,启动上海全民国防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知识竞赛、“爱我国防”主题征文、红色网络微短剧剧本创作大赛等8项市级重点活动,打造“共筑国之长城”上海市全民国防教育品牌。

 

微信图片_20250801135629.jpg

  市民参观上海双拥工作展览馆

 

  完成上海双拥工作展览馆展陈提质改造,诠释“强军铸魂同心筑梦”的主题,同步上线“线上数字展馆”,进行线上、线下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

  闵行区持续开展“致敬最可爱的人”主题活动,关心关爱230名抗美援朝老兵,编排《严同宇》等8部话剧、拍摄2部影视片。还扎实推进寻亲活动,为13位烈士“点亮”回家之路,为4位烈士找到亲人。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上海持续开展烈士褒扬、“最美退役军人”学习宣传活动和送立功喜报、悬挂光荣牌等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

  今年清明节期间,上海以“我们来看望您——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为主题,在76处烈士纪念设施统筹开展系列纪念活动。4月4日至6日,累计接待现场祭扫人员17万余人次,举办各类活动330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近200万人次。

  徐汇区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亿余元,修缮邹容墓、云南石屏县宝秀镇烈士陵园等。还深入校企园区开展“红心永向党”等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累计参与2.21万人次。

  奉贤区开展“红色寻迹工程”,2023年9月开工建设新的烈士事迹陈列馆,总建筑面积达8366平方米。同时,在区汽车站、渔人码头“双拥一条街”设立永久性双拥广告牌和宣传栏,建立“环海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带”。

  站上新起点、迈向新征程,上海将继续结合实际、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守正创新、务求实效,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推动新时代上海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上海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特约刊登

 

微信图片_2025080113563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