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千里星夜驰援,泥泞中擎起生命之光:上海虹鹰救援队榕江救灾纪实

  暴雨如注,洪峰撕裂山峦,贵州榕江在六月底化作一片泽国。家园倾覆、道路尽断的危急时刻,一道电波划破千里夜空——6月27日,上海虹鹰救援队接到紧急求援。没有半分迟疑,退役军人、虹鹰救援队队长张磊的指令穿透雨幕:“即刻出发!”6月28日晨光未启,载着专业装备与炽热心跳的车队已撕开雨帘,向着西南腹地全速挺进。张磊和顾嘉峰两位先飞往灾区进行安排。

 

640 (3).jpg

 

  泥泞中的钢铁协奏

 

640 (4).jpg

 

  6月29日风尘未洗,虹鹰红的身影已与陕西雷霆救援队的旗帜在灾痕累累的榕江汇合。两支劲旅瞬间拧成一股铁流。前方急报:定威水族乡、平乡镇部分群众缺乏生活物资,断粮危机迫在眉睫!汽车在被洪水冲得坑坑洼洼的路上咆哮挣扎,队员们将100袋救命大米、60桶金黄油料扛进乡亲们焦灼的视线。同一时间,县城6个物资发放点上,虹鹰队员在滂沱大雨中筑起流动的生命线。当夜幕吞噬最后一丝天光,常驰广场的淤泥已深及膝上,手电光束刺破黑暗,铁锹挥舞泥浪飞溅——他们在为商户抢救被洪水掩埋的生计。

 

  逆流而上的孤岛突击

 

640 (5).jpg

 

  6月30日,车轮继续碾向县城受灾严重区域。洪水退去,无形的威胁悄然滋生。沉重的弥雾机压上肩头,刺鼻的消毒水味混合着湿热空气,队员们化身“白色屏障”,在安置点、街巷、浸水区织就一张防疫大网。清淤的铿锵声,是家园重建的第一乐章。

 

640 (6).jpg

 

  真正的硬仗在7月1日来临。山峰救援队的冲锋舟劈开浊浪,虹鹰队员与他们并肩突向已成“孤岛”的杨家湾。水面之下暗流汹涌,每一次引擎的嘶吼都是与死神的角力。他们不仅送去了粮食净水,更将清淤志愿者和归心似箭的村民稳稳送达彼岸。而在岸上,另一场战斗未曾停歇——铁锹翻飞,泥浆溅满刚毅的脸庞,一双双磨出血泡的手,正一寸寸剥离商铺门前的淤塞。

 

  烟火重燃,凡躯筑堤

 

640 (8).jpg

 

  在昼夜不息的奔忙中,两个身影折射出救援队不屈的脊梁:

  黎志强,2022年入队的“消杀老兵”,此刻身在贵阳的他,得知队伍驰援榕江,当即请缨:“我有经验,必须去!”请假单化作奔赴灾区的通行证,消毒液的气味再次唤醒他骨子里的战斗本能。

  石荣华,柳州工作的退役军人。灾情画面灼痛双眼,他自掏腰包采购物资,驱车直抵灾区。卸完货,这个硬汉却不肯离去:“让我留下,还能做更多!”当他与虹鹰救援队相遇,队长张磊从他磨破的迷彩裤和执着的眼神里读懂了军魂:“欢迎加入,兄弟!”

  蒋俊琦,复旦大学兼职辅导员,虹鹰救援医疗救护分队队长。在洪灾发生时,他正在贵州带领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听闻灾情,他一直心系灾区人民的安危。送学生安全返沪后,他立即登上当晚的航班返回灾区与大部队汇合。

 

640 (9).jpg

 

  7月2日,消杀的白雾仍在升腾,物资发放点的手递手传递着温度。7月3日破晓,临时厨房里蒸汽氤氲——虹鹰队员们系上围裙,化身“炊事班”。洗切烹煮,分装打包,他们以锅铲为戟,将热腾腾的饭菜装进餐盒,再送入县城受灾最严重的场坝街。这一碗人间烟火,暖了安置点老人的胃,稳了灾区人民的心,更添了一线工作者鏖战的力气。

  洪魔终将退却,但黄浦江畔奔涌而来的赤诚,已深植于苗岭侗寨的疮痍大地。从星夜驰援的果决,到孤岛突进的勇毅;从黎志强消杀枪下流淌的汗水,到石荣华迷彩裤上干涸的泥浆——这是一曲由凡人之躯谱写的壮歌。他们肩扛的不仅是物资,更是废墟之上永不沉没的希望。当榕江的炊烟重新袅袅升起,那抹跃动的虹鹰红,已成为这片土地重建路上最温暖的地标与最坚韧的星光。

 

640 (10).jpg

 

  虹鹰于今日16时撤离榕江。经过救灾过程中的调研,拟定提交《城市水灾影响下社会脆弱性分析及营商环境重建的相关建议》,为榕江的灾后重建和后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