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从“橄榄绿”到“医务白”,他们擦亮底色,“医”路守护

  2024年8月19日

  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

  从“橄榄绿”到“医务白”

  他们擦亮底色

  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

  他们“医”路守护

 

见义勇为,“医”不容辞

 

640 (3).jpg

 

  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妇科主治医师樊华,常年担任救护组及卫勤分队任务,出色完成各项遂行保障任务,荣获“上海市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称号。

  三年前的一天清晨,樊华照常开车上班,在车子途经虹许路延安西路路口时,她看到了这样一幕:两名交警正一脸焦急地扶着一个老人,可即便是交警用尽全力,老人还是一直瘫软下去。出于医生本能,樊华急忙靠边停车后下车查看。“当时老人脸色发黑,神志不清,口眼歪斜,嘴边还有口水。”樊华回忆道,在与老人同行邻居了解情况后得知,老人姓陈,当时已经89岁了,在等待红绿灯过马路时,突然昏倒在地上。樊华立即结合对陈老伯生命体征判断他可能是急性脑卒中,情况危急,必须立即抢救。于是,樊华迅速与众人将老人抬上自己的车,赶往不远处的武警上海总队医院。到达医院后,樊华随即向当班医生简述老人病情及告知其初步诊断,并为老人协调开辟绿色通道。医院也迅速调动急诊、ICU的医护力量,对老人进行抢救。随后,樊华又与老人邻居一起前往老人家中,通知家属赶往医院陪护。由于抢救及时,陈老伯不久后恢复了神智,转危为安。

  谈及当初义无反顾地救人,樊华说只是尽了一名军人、一名医生的责任。“当时没有任何思索,本能地停车救人,今后遇到同样事情也会义无反顾。”她说,如果真的有愿望,那她希望自己是一颗小小的火种,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美好,让更多人将见义勇为视为己任,为这个社会的美好增添一抹亮色。

  

  中医世家,传承军魂

 

640 (4).jpg

 

  生于济宁、长于微山湖畔的丁赵身体里流淌着一腔热血,18岁就报名参军入了伍,成了某集团军通信团的一名战士。新兵训练强度不小,扭伤、疼痛频频发生。丁赵拿出自小学习的中医本事帮战友们推拿、针灸,手到病除,很快便被取了个外号:“三连老中医”。部队由此也发现了他的特长,将他送往军校和部队医院继续深造。

  学成归来,集团军将几位老首长的疼痛康复与理疗工作交给了丁赵,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效果竟然出奇得好。当时部队开始推广训练伤的科学治疗,又把丁赵送到卫生部康复医师培训部,学习运动系统软组织疼痛和神经损伤的相关治疗与康复。抱着一股“非得整明白”的劲头,丁赵勤钻研细琢磨,加上幼时打下的扎实基础,医术日益精进。“我们丁家有百年中医伤科的治疗经验,1895年就开设了中医馆。我在部队又学到了急性训练伤的预防与治疗,结合宣蛰人、薛立功等一批名医师的理论,中医大有可为。”丁赵说道。

  退役后丁赵到上海创业,2010年他的中医馆在浦东开张,全店只有一个项目——推拿。当时,艾灸风行上海,收费不菲,但丁赵认准推拿最有效,其他项目盈利能力再强,他也不上。一晃十多年,各种中医疗法在上海起起落落,他始终只做推拿这一个项目,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丁赵内心欢愉,患者的口碑胜过金杯银杯,用所学之长服务百姓,解除病痛,正是他不改初心的坚守。

  2020年起,丁赵开始反哺部队,成为全军军事训练伤防治专家组成员、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伤防治专家组特聘专家,“三连老中医”又回到了让他热血沸腾的部队。仅2021年一年,丁赵的脚步就遍布全军五大战区,培训指导部队训练伤防控技术骨干超万余人。如今,丁赵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继续把战士保障好培训好,还得再做一个工作,贫困地区乡村医生的培训和教学,解决因病返贫的问题。

 兄弟齐心,筑梦军医

微信图片_20240820095217.jpg

 

  有这样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高考携手考进海军军医大学。在今年的毕业季,他们双双递交戍边申请书。哥哥张健扎根深山,选择当一名基层连队军医;弟弟张豪建功海疆,选择当一名舰艇军医。

  兄弟二人出生于贵州毕节朱昌镇宋伍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他们的故乡至今仍流传着“倒岩塘十八烈士”当年剿匪浴血奋战的英雄故事,传承着红色底蕴和朴实的乡风。兄弟俩从小就十分崇拜军人,2019年年初,二人无意间看到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荣立集体一等功的新闻报道。“当军医,去救死扶伤!”成为兄弟俩交流后共同的心愿。高考结束后,他们共同填报海军军医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双双录取入校。张健就读于精神医学专业,张豪就读于临床医学专业。张健在新训期间荣获“训练标兵”,并加入大学特色队“勇士突击队”。张豪也成为射击、游泳小健将,在毕业联考时体能成绩优秀。

  二人既是兄弟、也是战友,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医学知识,也练就了硬朗的身体素质。航海实习、战救训练、毕业演习......在一场场青春淬火的磨炼中,他们逐渐感悟到军医的担当。临床实习结束后,张豪获得“优秀实习生”称号,并毫不犹豫地提笔写下戍边申请书。当他告诉哥哥张健自己的决定时,发现哥哥也在酝酿递交戍边申请。闻听兄弟俩不约而同的选择时,远在贵州的父母连连表示支持。在当地工作的姐姐甚至打趣说:“你俩已经‘上交’给国家了,家里的事以后都由我来负责,你们只管建功立业,不要分心。”从小到大,兄弟俩如影随形。

  如今,站在人生下一站的路口,他们依然做出同样的抉择。以满腔热血逐梦深蓝,建功海疆,书写“00后”军校学员的青春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