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 | 他是抗美援朝老战士,也是“中国彩绒画”创始人、乱针绣非遗传承人
致敬非遗传人
“宗老师,您看我这个底稿画的可以吗?”“宗老师,这个小狗的耳朵需要怎么制作更灵动?”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活动室内,退役军人宗白易正在指导居民制作彩绒画。宗白易是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也是“中国彩绒画”创始人、乱针绣非遗传承人。
军旅生活拓宽视野
宗白易出生于江苏宜兴,父亲宗丹岩是著名舞美设计大师,他自幼跟着父亲学写美术字、学画画。1949年,在父亲鼓励下,16岁的他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文工团从事宣传工作。1950年11月,他被调任到上海空军任通讯员,采写了多篇志愿军英雄的报道,多次登上《人民空军》(现《空军报》)等报刊。这段工作经历让他养成了细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捕捉到生活中很多精彩瞬间,这为他后期在乱针绣和彩绒画的创作方面奠定了基础。
“东方油画”在他手中诞生
退役回乡后,宗白易在常州市最大的誊印社工作,偶然一次经历让他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画”,那便是“乱针绣”。由于“乱针绣”创作者大多是女性,男性要想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必须比女性付出几倍汗水,但宗白易没有丝毫犹豫,以顽强毅力坚持了下来。他不仅创作了《刘海粟绣像》《杨守玉绣像》等一批优秀乱针绣作品,还开班收徒,致力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
在“乱针绣”领域耕耘近10年后,一次机缘巧合,一种色彩鲜艳的丝绒激起了宗白易的创作灵感。宗白易巧妙地将它们与乱针绣和西洋画相结合,创造出了被誉为“东方油画”的彩绒画。由宗白易首创的“中国彩绒画”被称为“中华一绝”,在1984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的创作设计二等奖,宗白易也于1995年荣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不遗余力做好艺术传承
彩绒画以其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格深受大众喜爱,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庭装饰和购物送礼的首选。但随着彩绒画的火热,各地冒牌产品涌入市场,宗白易由于工作调动,也被迫中断了新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彩绒画开始走下坡路。为了不让彩绒画毁于一旦,宗白易自筹资金设立了常州市宗白易彩绒画研究所,开设彩绒画培训班,不遗余力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宗白易和其爱人现居静安大宁,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在关心他们生活的同时,也一直希望能为彩绒画的推广做些贡献,近日,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有幸邀请到92岁高龄的宗白易亲临现场讲解和指导彩绒画,宗老先生精心为活动准备了各类素材,敬业精神令人动容。
参加活动的退役军人们都兴致高昂,现场氛围浓厚,他们对宗老先生在艺术事业上的坚持和造诣深感敬佩,表示要以宗老先生为榜样,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
年逾九旬的宗白易宝刀不老,毅然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中国乱针绣”和“中国彩绒画”这两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军人的初心、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