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 | 社区“活雷锋”,服务“不打烊”
社区居民夸他:他就是“活雷锋”,做的好事太多了;居委干部赞他:他是社区里有口皆碑的大好人,一直默默奉献;他的妻女挺他:有时候担心他,但更多的是为他自豪、骄傲。他却很坦然: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兵、党员应该做的事情。
他是刘建东,1976年出生,1997年入伍,2005年退役,目前在静安区北京西路上经营一家儿童用品商店,他把青春给了部队,又把热血献给了社区,他的故事,要从20多年前说起……
献血标兵:献血26年,超过一万毫升
1997年,刘建东被香港回归祖国交接仪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姿和气势深深感染,当年,他报名参军,来到上海服役,历任战士、班长,连年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参加过许多重大任务通信保障工作,多次受到部队和驻地单位表彰。1998年,在部队的刘建东第一次献血,没想到这就开启他“无偿献血生涯”,26年来,已献血超过30次。
刘建东每次献完血,都会在手机上记一笔,待超过半年,便又可以计划下一次献血。一路走来,他的献血量已超过10000毫升,相当于两个成年人体内全部血液总量。
刘建东曾先后荣获2016至2017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2018年至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他常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这既有利于健康,又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病人,何乐而不为?”
他的邻居讲述了一件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位邻居亲戚有次因病需要输血,刘建东听闻后,便第一时间来到他所在医院,尽管血型不匹配,他也慷慨撸袖献血,他想用这种方式,哪怕能为这位邻居亲戚争取到一些优先输血机会也好。
社区雷锋:邻居把钥匙都交给他
在部队时,刘建东所在连队每月20日开展为民服务活动,理发、修家电这些手艺,他早早就学会了。
“有困难就去找小刘。”这是居民们常说的一句话。回到社区,刘建东自备理发工具,给社区老人义务理发,经他手理发的老人,许多已不在人世,可居民们都记着他。
刘建东长期为社区老人义务服务,获评“2021年度静安区精神文明好人好事”,他还乐意为社区未成年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2023年2月,江宁路街道“小记者”团队来到刘建东店里采访他,一位“小记者”问:“刘叔叔,你一般什么时候给人理发?一个月理多少次呢?”刘建东回答道:“不分时间,一般有人有需要了,来和我说一声,我便找个空地,开始理发了。”这样随时随地做好事的态度,让在场“小记者”和家长感到钦佩。
作为一个曾经的通信兵,刘建东还擅长修理家电。为此,他准备了一个为民服务工具箱,老人电视机开不出,门打不开,水龙头不能用,电灯不亮,第一时间都会想到他,他不管当时正在做什么,都会及时放下手中的事情,赶到老人家里,帮忙解决。
有一次,刘建东发现年过九旬的蔡爷爷摔倒在地不得动弹,他顾不上店里生意,推着轮椅一口气将老人送到附近医院,经诊断老人为脑梗,多亏及时发现,才得以挽回性命。
刘建东所在弄堂至今仍是10多户人家使用一个大水表,那就要有人每月去收水费,再去交水费。此前,这些事是每家每户分摊着做,后来,由于租户越来越多,此事轮流做难度变大。这时,刘建东站了出来,开始每个月收水费,至今已有5年多。尽管刘建东如今已不住在这个小区,但他仍承担着这项繁杂工作,并未“撂挑子”。
作为社区里“活雷锋”,邻居们都对他信赖有加。一位邻居甚至把自家备用钥匙都交给刘建东保管,可见信任至极。
刘建东不仅在社区助人为乐,还曾舍身救过人。2019年8月,他与家人一起到郊区过周末时,目击一名小男孩失足落水,他毫不犹豫地一跃跳入河中将落水小男孩救上岸,男孩得救,但由于救人时情况紧急,他甚至忘记手机还在裤兜里,手机泡水后无法开机,他却觉得没关系:“手机坏了可以再买,救人的事,一刻也不能耽误。”后来,他还婉拒小男孩父母的酬谢金。
当时妻女在旁边,事后想想也挺后怕,妻子说:“我挺担心他,但我还是支持他,为他骄傲。”他的女儿今年已经是公安学院大学生,从小品学兼优的女儿,因为对爸爸善举耳濡目染,便义无反顾报考公安学院,立志也要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好同志,继承自家光荣传统。言传身教,便是最好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