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金山 | 前半生铁汉逆行,后半生柔情示警

  “从军十八载,体制八年半。如今从商路,再现鸿鹄志。”这是卫新权对自己过往人生的总结。作为曾在消防部队服役18年的老兵,他曾百余次亲历火场,数度屡立战功。退役后,他依然坚持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于2016年创建了上海华工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为数万家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解决方案,成为企业安全生产坚定的守护者。

  

640 (9).png

 

  金戈铁马鸿鹄志,万里青云赤子心

 

  卫新权,1972年11月出生于上海金山朱行的一个普通家庭,当兵的二哥自小就是他学习的榜样。受哥哥影响,自学校毕业后,卫新权选择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消防员。学生到军人,他的军旅梦也从一颗蓄势待发的饱满种子生长成葳蕤繁茂的擎天大树,自此,绿色军营、红色战车开始与他相伴。

 

640 (2).jpg

 

  然而,成长与蜕变总是夹杂着艰辛与困苦,因为消防员职业的特殊性,他们每天都要进行体能训练和专业技能培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还要背着重达二三十公斤的装备进行攀爬、救援,虽然累且枯燥,但卫新权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并且用行动感染着集体中的每一个人。

  由于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入伍第三年,卫新权便担任了消防班班长,并于1999年升任为上海金山消防支队纬六中队的中队长。在工作与生活中,他以身作则,带领中队创建了上海市消防中队中唯一一个“无烟中队”,又在三年中获得上海市“标兵中队”荣誉称号。而他本人也荣立了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并在2000年被公安部评为“优秀基层指挥员”。面对荣誉,他说:“这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没有组织的培养,没有战友的帮助,我不可能有这个荣誉。”

 

  烈火熔炉淬利剑,临危蹈难战犹酣

 

  进入到消防部队以后,卫新权在一次又一次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较量的抢险救灾中,明白了“逆行”的意义与担当。2002年7月23日,辖区内发生了一起30万吨乙烯爆炸事故,装置内的化工产品一旦发生爆燃,其危险程度是不可控的。时任中队长的卫新权接警后迅速带领战备车奔赴现场。到了现场,只见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情况非常紧急,卫新权马上组织战士、部署车辆进行灭火。忽然,“轰”的一声巨响,装置内的原料再次发生爆炸,火势掀起的热浪炙烤着每一个人,高温和浓烟弥漫了整个厂区。但他们顾不上危险,拿起水枪拼命救火。几个小时过去了,大火灭了又燃,燃了又灭……终于,在他的严密布防和部队的集体协作下,他们成功扑灭火势,避免了更多的伤亡和损失。“我们消防人员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你说不害怕是假的。”他说,“但是我的内心有一种使命感,这是我身为一名军人的职责所在。”

  

640 (3).jpg

 

  危险总是在猝不及防时降临:2002年7月27日,正在办公室处理事务的卫新权突然收到值班战士的报告:在消防中队门口闻到了一股异味并伴有白色雾状气体出现。由于化工区有很多气体管道,蒸汽和液化气在汽化后都呈白色雾状,一时间战士们也分不清哪种气体。形势一下子紧张了起来,就某种危险程度来说,如果是气体管道泄露的话,可能不亚于上次火灾,稍微不注意就会发生爆炸,很可能会泄露多种有毒气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种危急关头,卫新权凭借多次的抢险救援经验,敏锐地发觉,这应该是液化气管道泄漏,“蒸汽比空气重应该是往上飘的,但气体往下沉,所以我的第一判断是液化气泄漏,不是蒸汽泄漏。”而后卫新权马上出动了部队救援,根据液化气的灭火要求,及时采取相应的战术布控和应急措施,成功避免了一场事故的发生。

  这惊心动魄的时刻,只是卫新权18年消防生涯中的一个缩影,正因为卫新权敏锐的判断力、丰富的一线救援经验及科学的指挥能力,他才成为了一个逆行英雄,并荣立二等功。

 

  归田不失疆场志,解甲犹怀战士情

 

  2008年,卫新权退役后转业至金山区司法局从事法治宣传工作,他始终不忘军人本色,立足岗位、担当奉献,得到了领导及同事的高度赞扬。

  八年多的体制工作过程中,他时常听闻消防员在抢险救援中受伤的消息,卫新权开始思考,抢险救援发生的原因是事故频发,事故频发则是因为隐患过多,“如果我们降低隐患,就会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去号召更多的社会力量,带动更多的人为社会作贡献,这也成了卫新权创业的初衷。

  白手起家,扬帆商海,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周围也开始有了许多不一样的声音。在别人眼中,他的工作是响当当的“铁饭碗”,但他仍毅然选择了自己创业。

640 (10).png

 

  2016年,45岁的卫新权离开了稳定的岗位,进军安全领域,创建了上海华工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搏击商海踏浪行,率先垂范显担当

 

  华工谐音自“化工”,即以化工安全为出发点,防患于未然,这是卫新权的初心。

  公司起步运营并非想象中那般容易,夙兴夜寐、风雨兼程是家常便饭,客户认知的转变、专业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也绝非一日之功。面对这些困难,卫新权始终保持着良好心态,积极与巴斯夫护理、华峰集团、临港科技城等多家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同时凭借多年的消防救援经验,用创新妙手为企业安全管理注入科技之魂,获得了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很快成为了安全管理行业的引领者。

  

640 (4).jpg

 

  提到公司的研发成果,卫新权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一直形容我们公司是一家医院,通过对企业安全的‘疾病预警’‘诊断治疗’‘日常疗养’来对企业安全问题进行检查、判断和预防,从而将事故发生降到最低。”

  经过多年发展,现如今,他的公司已从专家诊断、技术改造、科技赋能、教育培训全产业链为全国生产型企业、集团、园区提供安全、环保、健康咨询及技术服务,并逐步向外延伸,领域涵盖石油天然气、机械、纺织、化工、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行业,目前已在全国设立多家分公司。

  卫新权的成绩得到了行业认可,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公司在正常运营的前提下,他开始再次自我成长,每月利用十天进行商业与管理的自我学习,每月十天在全国对各类企业开展考察走访学习,剩余的十天通过所学知识,结合公司实际转化成为公司的行动。用他的话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自己在商业的道路上还是一名小学生,提升时间颗粒度,在每天的三个八小时中能够做四个八小时的事。”

  最近他又在策划如何帮助企业自身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目前都是我们帮助企业,企业如何自己解决安全问题,让企业员工能够自学安全知识、自查安全问题、自救安全隐患,把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我想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下一步,他计划运用人工智能查找安全隐患并进行安全防护,用数字化技术引领安全行业的创新发展。

  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企业发展到今天,卫新权很懂得感恩,积极投身公益事业。2020年12月31日,华工安全收到了来自国家应急管理部的感谢信,信中对华工安全在危险化学品重点县中提供的指导服务工作表示感谢。对此,卫新权说:“能尽我所能为国家做些事,是我身为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他在公益道路上的贡献远不止这一件,截至2022年,卫新权创办的公司已连续三年向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进行捐款,金额达17.5万元。同时他积极参与爱心扶贫,带领企业一次性认领贫困山村的核桃树10000棵,为云南普洱“一棵核桃树的爱”公益活动贡献力量。积极参与金山区与云南普洱市帮困活动,采购农户农产品10万元。

  执干戈以卫社稷,守忠魂以报党恩。从军人到民营企业家,一路走来,充满了荆棘与鲜花。如今虽远离军营,但卫新权心中的军人情结从未退却,对他来讲,脱掉的是军装,脱不掉的是心中那抹绿色,褪不去的是那铮铮铁骨情。用他的话说,“军旅生涯在我身上打下了一辈子的烙印。”卫新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脱下军装,继续担当”的实干精神,将青春和汗水融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事业,扛起了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和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