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定制发展蓝图!退役军人创新创业有保障!
编者按
合力蓄势 尽显生机
如果站在宏观的时间尺度上观察,上海是党的诞生地,红色基因在城市的楼宇、弄堂、街道、江畔生生不息;上海又是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瞭望哨,创新精神在这里历经洗礼与淬炼,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窗口。
而无论是红色基因还是创新精神,在上海退役军人工作中同样有迹可循。“做退役军人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要做好各项工作,为退役军人搭建一个平台,更要充分挖掘并发挥退役军人作用。”“把退役军人工作有效地融入上海业已成熟的社会治理体系。”在上海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组建五周年的节点上,不难发现,上海正凭借力求精细、讲求精准、追求精致的作风,奔着“退役军人工作体系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搭建”这一总目标,为退役军人工作的发展与突破谱下新篇章。
一、因“企”施策 激发创业新活力
作为中国经济的明珠,上海创新氛围浓厚、创投资源丰富,充盈着创新活力。2021年6月9日,上海市首家退役军人创新创业示范园(以下简称“园区”)在新业坊园区挂牌成立。两年半过去,园区如今已成为上海退役军人在创新创业领域“冲锋陷阵”、舞动人生精彩的一方高地。
今年4月,园区入驻企业上海泰如一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易霖带着一面锦旗,上门对园区表达感激:“在你们的陪伴下,我们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入驻园区后,公司在2022年2月的上海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并在2023年被认定为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目前,园区入驻的退役军人企业有12家,涉及无人机技术、现代农业、在线经济产业等领域。对这些投身高新技术领域的退役军人创业者来说,起步资金是首要难题。在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园区推出全要素、智能化服务,鼓励创业者放心大胆迈出第一步。在这里,符合要求的退役军人企业不仅能享受到租金优惠支持,还能充分利用示范园提供的展厅、路演厅、一站式服务区、共享工位、共享会议室等硬件设施,推进自身公司业务开展。
从“问道”系列政策解读会、“戎耀申城 ‘职’为你来”夏季随军家属专场云端双选会,到宝山区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再到创业沙龙暨“戎创荟”军创互联成果交流展,十余场系列活动见证了园区的成长与辉煌。
军创企业家在“戎创荟”军创互联成果交流展上展示创业成果
“泰如一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时,园区在立项、起草、征集意见和审查阶段都提供了协助服务,并进行资源对接,促进该企业与外部研发机构的深度合作。”被问到园区给军创企业提供的实质性帮助时,园区负责人提起泰如一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大桔为重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艾之馨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入驻企业在这里享受过的服务,“我们会为企业制定发展蓝图,提供专业的人才筛选服务,对于即将参加创业创新大赛的企业,我们还提供赛前全方位辅导。”因“企”施策,园区的支持正以更深层次、更实质性的方式惠及军创企业。
今天的园区,已累计孵化军创企业19家,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1家。今年以来,孵化企业累计获得知识产权220个。园区正通过为退役军人提供全链条创业服务,充分释放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红利。
二、黄浦江畔的小“红”屋
背靠绚丽的都市天际线,遥望浦西外滩万国建筑群,一座小木屋静静矗立在黄浦江畔。自2021年起,这座小屋吸引了不少来往行人驻足,这里,便是浦东新区打造的退役军人主题驿站——10号“戎戎”望江驿。如今,驿站已成为讲好红色经典、展示老兵风采、崇尚英雄模范的新阵地。
一面军民团结照片展示墙,一排靠窗微型展览区,浦东新区的退役军人工作被浓缩成迷你画卷,在这个小空间徐徐展开,巧妙呈现。茶几上摆放着一套《故事汇》,分别讲述浦东“最美退役军人”、优秀“兵支书”、军休干部和英烈的感人故事。随手翻开一册,记者被眼前的故事深深打动——
从7月20日深夜驰援郑州开始,他们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昼夜搜寻。队员高航背着受困群众艰难前行时,水面已没过胸膛;廖浩为了不让未满月的婴儿着凉,全程以身挡雨……这是浦东三栖应急救援队——一支由消防特警、武警等各兵种退役军人组成的志愿救援队在2021年支援郑州时的场景。
国防知识讲座、“学雷锋纪念日”活动、读书分享会、红色故事宣讲活动……20余场赓续红色基因的活动先后在驿站里举行,尽显退役军人作用。
11月11日“人民空军成立纪念日”,“戎戎”望江驿内人头攒动,红仁退役军人医疗服务队在这里开展义诊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诊疗咨询服务。市民孙先生特意拿着医院的CT检查报告前来咨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专家仔细看了他的报告后,认真解读,并给予针对性建议。孙先生激动地说:“听了专家的建议我总算放心了。”
在浦东,以三栖应急救援队为代表的“最美退役军人”典型和以红仁退役军人医疗服务队为代表的老班长志愿服务队还有很多。
红仁退役军人医疗服务队进“戎戎”开展义诊活动现场
如何引领浦东近11万名退役军人永葆“红色品质”,彰显自身特有的“红色属性”,在浦东建设发展中发挥“特殊力量”?这是浦东新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开设‘红色课堂’主题教育项目,深入商务楼宇、乡村庭院、少年军校等场所传播红色精神;同时常态化开展‘最美退役军人’评选,选树先进典型1000余个,印制并发行浦东《故事汇》2万余册;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制度化、标准化建设,让志愿服务大队在抢险救灾、社区治理、传播红色文化等更多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浦东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庄沈芳介绍。
截至目前,浦东全区共有退役军人志愿者2000余名,招募思想工作指导员275名,红色宣讲听众累计20余万人次,直接受众5000余人次。如今,成千上万名浦东退役军人投身现代化建设滚滚大潮,红色根基更加坚如磐石。
三、楼宇里的幸福军休
“以前结婚没有鲜花、没有婚宴,有时会觉得遗憾。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所有军休中心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圆了我们的典礼梦。”军休干部苏渊握着老伴马云珠的手,话语中满怀感动。今年重阳节,一场军休干部的金婚钻石婚庆典仪式在上海市静安区绍兴饭店举行。32对军休干部夫妻手牵手,步入庄重而喜庆的礼堂。在静安,这样的活动每三年举办一次,主办方是静安区军休中心。
该中心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以来上海首家建成于商务楼宇并拥有独立产权的军休机构。如今,这个4800平方米的空间已经成为军休干部的心灵乐园。这里的健身房、舞蹈室、书画室等20余个功能活动室,贴心满足着军休干部们多样化的需求。军休中心还设立老年大学教学点,开设书法班、摄影班、钢琴班、舞蹈班等19项课程,每年开展教学活动逾400场,教学辐射军休学员逾5000人次。
静安军休干部在工休交流会上开展沙壶球活动
在静安,军休干部不仅是服务的受益者,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播者。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劲头,用退役军人的本色和风采鼓舞着一批批年轻人。
“相信这启程前的第一课会始终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鼓励我们不忘初心、奋勇拼搏。”上海财经大学2023级金融专业硕士王晶玥听完开学第一课发出这样的感慨。
今年9月开学季,静安军休干部徐木林走进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在开学典礼上,为近400名新生带来开学第一课。今年已经74岁的徐木林,是上海警备区原党委委员,退休后坚持红色宣讲已有十几个年头。典礼上,他鼓舞学生们要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在赶路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今年以来,静安共有9名军休干部先后深入学校、社区、军休机构及共建单位,开展红色宣讲及讲党课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4场,辐射超1200人次。
通过提升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静安区不断丰富军休文化形式和内涵,持续打造服务保障数智阵地、党建联建创新阵地、红色文化宣扬阵地、医康养结合养老阵地、教育实践活动阵地五个阵地,让静安军休成为共建共享共融新高地。“军休中心工作人员把我们最关心的医疗、养老、文化三件大事放在心上,我们感到很快乐和幸福!我们会始终做合格退役军人,为上海军休增光添彩。”谈到退休后的生活,军休干部董立华难掩感激。
静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兰富奇表示,下一步,静安军休还将持续发挥好机构提质改造成效,加强军休干部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整合老年大学、社区居委会、医院等资源,引导军休干部融入社区、奉献社会,为新时代军休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四、六十年如一日的双向奔赴
“你们不忘记上海人民,上海人民也不会忘记你们。”“你们是一个光荣的集体,与上海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一封封来自上海民众的感谢信被精心装裱,悬挂在“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的展厅里。上海的双拥故事,便由此展开。
60年前,上海蔬菜供应紧张,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特务团三营第八连的官兵把开荒收获的蔬菜全部送给市民,被国防部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称号。“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如今,《八连颂》还在申城不断被唱响。
2023年,正值“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60周年。为让“好八连”精神薪火相传,上海市共开展各项军地活动560余场次,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还花费500余万元为“好八连”改造体能训练场、战旗广场、智慧教室等。
作为“好八连”所在部队驻地,宝山区通过一桩桩实事,积极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在拥军路上,宝山区的民众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从未停下脚步。
“这是我第一次在部队过元宵节,也是第一次做汤圆,和‘兵妈妈’们一起,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是来自“兵儿子”们真挚的感谢。今年元宵节,为了让远离家人的新战士们过上一个温馨佳节,宝山区吴淞街道的“兵妈妈”爱心服务队来到共建的海军某部,与新战士们共庆元宵佳节。
“在宝山区的军嫂就业专场招聘会上,我通过面试,顺利入职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宝山双语学校。”说这话的是小学教师、军嫂袁曼丽。2019年以来,宝山区每年举办军嫂专场招聘会,拿出200个公务员、事业和社工岗位进行专项安置,对企业和市场就业军嫂给予补贴,共帮助422名军嫂实现就业。考虑到不少军人家庭的“兵娃娃”存在看护难的问题,宝山区还建立“兵娃娃爱心暑托班”,提供假期托管服务。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共赴精彩人生!”新郎李青峰握着新娘吴娜的手,声音紧张到颤抖。5月27日,东部战区海军某护卫舰支队首届集体婚礼在宝山举行。20对新人在战友和亲人的共同见证下携手步入婚姻殿堂。“资助部队举办集体婚礼,是在离官兵心最近的地方做工作。”宝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表示。
东部战区海军某护卫舰支队首届集体婚礼在宝山举行
近年来,宝山区全力当好驻区部队的保障部,为部队官兵解除后顾之忧。先后为部队建设院史馆、文化长廊等20余个实事项目;组织“红色电影”进军营活动260余场,文艺巡演、体育联赛47场;组织律师志愿团赴部队开展主题讲座;组织12批次医疗、心理专家赴部队提供义诊咨询、健康讲座等服务。
军人守护百姓安全,人们拥护、爱戴军人,双向奔赴的暖流正在宝山处处涌动。
五、不一样的迷彩方阵
“感谢迷彩方阵,今年的重阳节格外温暖。”退役老兵孙雪梅感慨道。今年重阳节,一批志愿者来到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与退役老兵孙雪梅、孤寡老人龚丹倩以及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赵华三位老人签订敬老爱老结对协议,认养三位“老妈妈”。这项暖心行动的发起人是2023年度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孙超。谈及发起此事的初衷,孙超说:“28年前在部队时,我们99个‘兵儿女’曾在杨浦福利院认养张锡度、夏阿花和刘惠芳三位老人。时过境迁,三位长者已相继离世,作为当年99个‘兵儿女’之一,我希望接过敬老接力棒,延续对‘老妈妈’们的关爱。”
孙超于2010年退役后,连续多年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先后自费100多万元,创办“梧桐小语”志愿者平台,打造敬老、助学、拥军、帮残、帮困系列五个公益品牌。在此基础上,今年2月,在徐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孙超发起成立徐汇区迷彩方阵退役军人服务促进中心,汇聚起近千名志愿者的社会力量。
前不久,退役军人梁昌雷得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重新穿上军装拍照。10月24日,“戎摄影”公益服务活动在湖南路街道开展。迷彩方阵的两名退役军人志愿者担任摄影师,“咔咔”按下快门键,记录身着军装的老兵英姿,为退役军人送去温暖。
迷彩方阵开展“戎摄影”公益服务活动
“知道我的困难后,孙超叔叔和迷彩方阵的志愿者经常上门看我。大一开学报到时,他们还到学校为我安排吃住。”周溢茂说到迷彩方阵对自己的帮助时眼噙泪花。了解到战友的儿子周溢茂是脆骨病患者,历经大大小小手术36次,长期卧病在床,孙超连续四年为他发起十次专项救助行动,累计捐款20万元。
“我们会把今天的收入捐给云南山区的贫困儿童。”2021年度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张志勇在“兵集市”上参加农副产品义卖时说。今年10月,徐汇区天平街道办事处携手迷彩方阵退役军人服务促进中心,举办了一场由退役军人当摊主的公益集市。在集市里,还能看到DIY手工口红、爱心义剪、颂钵疗愈体验等摊位。截至11月,这样的“兵集市”已举办5场,吸引着越来越多退役军人入驻。
当记者询问迷彩方阵还开展了哪些活动,中心主任李婧如数家珍:“我们举办了多场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暨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会,在上海南站建立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站,还举办了‘芳华秀’文艺汇演活动……”
迷彩方阵把爱的触角伸向敬老、爱国、拥军方方面面,将公益行动从品牌化发展为平台化。徐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袁欣华表示,下一步徐汇区将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加入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延长服务链条、优化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形式。
六、红色火苗“燃”起来
在布满鲜花的电子操作屏上轻触屏幕,输入烈士的姓名或首字母,确认烈士生平信息后,点击“献花”按钮,一朵朵菊花即刻在显示屏上盛开,飘然而下,如一份份永不凋零的敬仰,对英雄默默祈愿。记者在嘉定区革命烈士陵园体验自动化献花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份庄重。
步入嘉定区革命烈士陵园,松柏修长,绿荫蔽日,庄严肃穆。陵园主体建筑有烈士墓区墓碑6座、群体墓穴17座,安葬了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牺牲的烈士741名。
2021年,在嘉定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指导下,烈士陵园积极开展辖区内烈士纪念设施摸排工作,加强管护力度,对辖区内的“七馆”,即嘉定革命烈士史料陈列馆、外冈游击队史料陈列馆、嘉定区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嘉定双拥展示馆、“五抗”斗争史料陈列馆、廖家礽烈士生平事迹馆和娄塘游击队史料陈列馆,进行统一管理。2022年,嘉定“一园七馆”烈士褒扬格局初步形成。
“五四”青年节活动在廖家礽烈士生平事迹馆举行
“七馆”分布在全区五个街镇,如何进行有机串联、整合资源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对此,嘉定区革命烈士陵园精心设计了三条红色参观路线——红廉之路、游击队之路、追忆“五抗”精神之路,并在全区青少年学生中推出红色地标打卡活动。原本分散的红色资源被串联成线,连成一片风景。
为进一步发挥“一园七馆”的作用,嘉定区革命烈士陵园持续开展“百世‘疁’芳”系列主题活动,暑期“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在20多年飞行生涯中,王德明飞行总时长达508小时38分钟。他出色完成各项飞行任务,被空军政治部誉为‘钢铁飞行员’。”新成路小学四年级的“小小讲解员”徐偲祺动情讲述着烈士王德明的故事,再现了一个与病魔抗争、重上蓝天的英雄形象。每逢节假日、寒暑假,像徐偲祺这样的志愿讲解员总会来到“一园七馆”。截至目前,嘉定区革命烈士陵园已连续14年举办“小小讲解员”培训班,陆续培养231名“小小讲解员”,开展讲解400余场。
除了“小小讲解员”培训班,革命烈士陵园还组织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百世‘疁’芳英烈颂”主题版面巡展、“清明寄哀思”手绘进校园、“开学第一课”红色宣讲等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成了最好的课堂,红色基因在这里“活”了起来。
“为了让红色故事传播更广,我们还编印了书籍《红色记忆》、连环画《嘉定外冈游击队》,创排锡剧《“五抗”歌谣》,并制作了为烈士寻亲的工作纪录片《素未谋面的父亲》。”嘉定区革命烈士陵园负责人李晓敏介绍。
目前,嘉定区革命烈士陵园已形成以烈士褒扬纪念为主,集宣传、教育、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嘉定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正努力打造崇敬有“嘉”品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表达和寄托对英烈的哀思。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