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 | 是民警也是军嫂,走进“交警小姐姐”的故事
“机动车在通过路口时一定要礼让行人,文明驾驶......”在崇明公安微信视频号、抖音短视频中,一名女交警频频出镜。无论是车赛安全提示还是交规解读,一些晦涩的交通知识经她娓娓道来,都变得通俗易懂。
这位来自河北的“交警小姐姐”用她极具亲和力的表达,收获了许多观众的喜爱,也因长相酷似《奇葩说》辩手傅首尔,被身边的人亲切地称为崇明“傅首尔”。
为爱远行千里
出生于1994年的李雨晗是河北秦皇岛人,现就职于上海市公安局崇明分局交警支队车宣大队。今年3月,因工作调动,李雨晗来到了崇明。但除了警察,李雨晗还有一个独特的身份——“军嫂”。李雨晗的丈夫郭达现服役于空军驻崇明某部队,是一名飞行员。
不止如此,李雨晗的父亲也是秦皇岛当地的一名警察。在李雨晗的记忆里,父亲一旦接到工作指令,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他总要第一时间赶回单位。因此,在李雨晗的印象中,虽然父亲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但却是一个大英雄。许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缘故,李雨晗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成为一名人民警察。2013年,李雨晗考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在上学期间,她认识了还在上军校的郭达,从此便开启了数年的异地恋。
2020年,两人修成正果,隔年,女儿出生。然而因为工作的原因,聚少离多依旧是这个家庭的主旋律。秦皇岛距崇明大约1300多公里,夫妻俩一南一北,经常隔半年才能匆匆见上一次面。“那时候我可羡慕别人了,最起码他们吃饭、看电影的时候不用慌慌张张卡着点。”李雨晗告诉记者。随着时间的流逝,夫妻二人对彼此的牵挂愈加浓烈,经过几方协调,今年3月,李雨晗追随丈夫的脚步,来到崇明。
夫妻二人都远赴崇明,照顾孩子的任务落在了李雨晗父母的肩上。“说到来崇明工作,我妈妈一开始是反对的,怕我不习惯南方的生活,何况孩子还那么小......”面对母亲的不理解,李雨晗只能一遍遍劝慰。尽管有万般不舍,离家的时间还是到了,临行前,一家人拍了一张全家福。
来崇明后,丈夫的工作依旧繁忙,经常好几周才能回来一次,但相比以前,二人团聚的时光多了不少。一边是军队,一边是公安,责任和使命一直是这个家庭的主基调。李雨晗理解丈夫作为军人的担当,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也能肩负起“小家”的责任。
从新手“小白”到宣传“多面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来到崇明后,李雨晗成为交警支队车宣大队的一份子,平时负责交警宣传工作。刚来崇明,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语言障碍。作为一个北方“大妞”,李雨晗并不懂崇明方言,当地年纪稍大的居民大多还是习惯说崇明话,这让她的工作变得有些困难。然而,李雨晗并没有退缩,她努力学习本地方言,也期望早日打破语言壁垒。
“以前我也在老家接触过宣传工作,还是有一定基础的。”李雨晗曾是河北的一名高速交警,来崇明之前,她也是信心满满。但实际上手才发现两地的差异,工作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岗位,李雨晗秉持着“不会就学、不懂就问”的态度,桌案前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挤满了各种工作内容,身边的同事都是她刨根问底的请教对象。在同事们眼中,李雨晗不仅有着北方人的开朗热情,在工作中也兼具着南方人的细腻。
“因为白天有其他工作,我都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背诵出镜稿。”从自学剪辑、动画再到第一次在短视频中出镜,李雨晗走的每一步都格外踏实、认真。“我也会焦虑,毕竟自己不是专业出身,所以更要正视自身的不足,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整个团队人数不多,但在媒体融合时代,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能采、能写、能拍、能剪,一岗多责、连续作战是他们最日常的工作状态。
今年国庆长假接连着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早在9月中旬,李雨晗和小伙伴们就已经忙开了。他们不仅要做好国庆长假的宣传,还要提前筹划车赛交通提示短视频,连续10多天无休。
“如何将一些同类型题材做出不一样的效果?”“不同人群可不可以使用不同的宣传手段?”......李雨晗常常独自思考。“提高市民安全意识、道路安全一直是我们的宣传重点。”其间,李雨晗和小伙伴们走遍了学校、企业、社区,挖掘有趣的选题,不断做着新的尝试。
在小岛扎根的“新崇明人”
“有时候去学校宣讲,看到和我女儿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心中也会泛起酸意。”离家久了,难免会有些孤单,丈夫常常两个月才能见一次,父母、年幼的女儿又远在千里之外。“同事知道我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在生活上经常会给予我帮助。”在同事们的关心下,远在异乡的李雨晗感受到如家人般的温暖。
“崇明的节奏慢,人们淳朴热情。第一次来崇明,我就爱上了这里。”来崇明生活的半年多里,李雨晗惊奇地发现,虽说有南北差异,但崇明与家乡在环境气候上有些相似。
“明年女儿就满三岁了,我准备接她来崇明上托班,这样我们一家三口也能团聚了。”谈起以后的规划,李雨晗没有想太多。“一切跟着孩子爸爸的脚步走,不过我们两个也计划等孩子来了,带她到处走走,领略下崇明的美景。这里以后也会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相信在崇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