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火中的父母爱情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里有一部分从事后勤、医疗、文艺及文化教育等工作的女兵,我的母亲谢伴便是其中一员。
母亲谢伴入伍不久后拍下的军装照
1952年7月,母亲以文化教员身份成为预备出征队伍中的一员。入朝不久后,母亲所在的23军奉命接替20军防务,踏上了千里行军之路。
母亲回忆说,行军时,她随着队伍闯过几道封锁线,途中时常要蹚水过河,鞋子是湿了干,干了又湿。经过20多天的风餐露宿,母亲随所在队伍徒步行军千里,横穿了半个朝鲜到达东海岸。
我父母的爱情故事也是从此开始的,在组织的牵线搭桥下,他们相识相爱于烽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场。
父亲陈光岱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杭州、上海、舟山群岛,后又到了抗美援朝战场。他在战场上几度负伤,屡立战功,却很少与人提及。这些年,关于父亲的故事,我基本都是从他的战友口中听到的。
当年,那么多战友在身边倒下,这是每个经历过战火硝烟的人心中难以抹去的痛楚。想起那些同往而未能同归的战友,更多老兵大概都和我父母一样,愈发珍惜今日的生活。
我的父亲已经离世近16年了,但我依然清晰记得父亲在晚年住院时的一件事。当时,父亲偶然间看到《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部电视剧,随着剧情推进,这个久经生死考验的老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说,感觉自己心中的激情依旧在燃烧。
母亲谢伴和父亲陈光岱退休后的合影
我们的全家福
父亲晚年曾说:“我下辈子有机会还要去当兵!”母亲也常常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和她的孙辈:要孝顺父母,热爱家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知道,正因为有坚定的党性、纯洁的信仰、钢铁的意志,父母才能在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下,义无反顾地冲在战斗前线。(陈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