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记,缝纫机不可卖”——公忠不忘杨匏安
弘扬英烈精神,汇聚复兴伟力。近日,由退役军人事务部主办的“学思想 颂英烈”全国英烈讲解员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他们心中的英烈故事”栏目将从参赛选手的作品中挖掘15个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迹,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由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讲解员翁怡讲述南粤先贤杨匏安的廉洁的故事名列其中。
“缝纫机虽穷不可卖去。”
是他牺牲之前
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句话。
杨匏安(1896-1931)
杨匏安,首届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也是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一生清风傲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被捕时,国民党从他身上搜出的一张五元票、两张二元票和一副眼镜,是他的全部财产。
任职中央监委副主席、委员期间,杨匏安安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绝不徇私滥任。省港大罢工期间,杨匏安管理大量钱财,却从未发生挪用贪占行为。
1928年冬天,根据党组织安排,杨匏安带着家人来到上海,担任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的主编,他白天专注编辑校对工作,夜晚从事革命理论研究。他耗时3个月编译成的《西洋史要》,是我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写成的一部西洋史著作。
1929年,杨匏安(王纯一)在上海编译出版《西洋史要》
该著作在上海一经问世,读者众多,一版再版。他获得的稿费本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却被他交给了党组织作为革命活动的经费,家里就只能靠妻子没日没夜的踩缝纫机,替人做衣服来贴补。
从此那台破旧的缝纫机、成为了这一家人赖以谋生的工具,长期艰苦的革命工作使杨匏安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妻子累垮了身体,甚至有两个孩子因没钱治病而不幸夭折。组织上得知这一情况几次想要将稿费送还,却被杨匏安严词拒绝,“我家里还能过,就算再穷再危险,也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2019年4月30日,杨匏安后人和参观者在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听讲解
1931年7月,因叛徒告密,杨匏安被捕。在狱中,他几次拒绝蒋介石的游说,但求一死,最终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年仅35岁。
不可卖去的是杨匏安用生命和鲜血留下的精神遗产,是对党忠诚,革命到底的坚定决心,更是廉洁奉公,公忠不忘的使命担当。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续写新时代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