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9年11月02日 星期六 多云上海城市精神 · 海纳百川 · 追求卓越 · 开明睿智 · 大气谦和
网站头部背景图片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第八个“中国航天日”,让我们一起了解“最美退役军人”叩问苍穹的故事

“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过去10年,从空间站建设到月球探索,从着陆月球背面到登陆火星,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让我们一起了解“最美退役军人”叩问苍穹的故事!


张励

  




视频来源丨央视军事频道《国防故事》栏目


张励,曾获2019年度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担任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设计部仿真专业总设计师的她扎根航天第一线,成为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的仿真技术领域领军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张励参与研制的装备光荣接受检阅。


微信图片_20230425102535.jpg


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艰苦的付出。张励大学毕业后来到戈壁试验基地,成为“男人王国”里的一名女兵,第一次见到了胡杨,也第一次见到了只在书本上看到过的导弹。穿上军装令她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可工作条件的艰苦、所学专业的差异等现实困难,令初出茅庐的她深感压力,甚至辗转难眠。


微信图片_20230425102539.jpg


仅仅几天后,她便捧起人生第一本飞行器专业书籍《有翼导弹引论》,决心从零开始,啃下这个“硬骨头”。在部队15年间,张励像胡杨那样坚韧,攻克一道道难关。

进入航天领域20年,张励由一名普通设计师逐渐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和国家级专家,发表数十篇高水平论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1项,对仿真技术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郁文贤


在上海西虹桥,有一个北斗产业基地,基地首席科学家、创始人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郁文贤。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强,入驻企业年营业收入、税收均以超50%幅度递增,去年营业收入近40亿,是国内发展最成功的北斗产业园区。


微信图片_20230425102542.jpg


从1981年进入国防科技大学,到2008年离校,郁文贤历任学院总工、副院长和国防科技大学科研部副部长。


微信图片_20230425102544.jpg


在国防科技大学的27年,他和他的团队取得很多值得骄傲的成果。其中包括研发了我国首台套雷达目标自动识别系统、研制了我国第一套空间目标监视战略相控阵雷达目标识别装备,对我国国防军事技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8年9月,郁文贤转业应聘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对于郁文贤来说,当官发财并不是他想要的,做一个扎扎实实的、不断“折腾”的创新创业者才是他的理想与目标。

北斗西虹桥基地是郁文贤专注于行的一个典型创业案列。从2011年开始规划论证,从2013年底一期开园,再到2017年高泾路二期建成投入使用;从第一批14家企业入驻,到实现百家企业集聚和扶持培育成功创业板上市企业。北斗西虹桥基地成为了国内北斗产业第一园,“北斗西虹桥模式”成为专业化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区的参考模板。

为珠穆朗玛峰“量身高”,支持无人机实现精准喷洒等防疫作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鲜为人知的是,其实不少国产手机已经用上了北斗,当用户打开高德地图,APP会自动搜索并连接信号最强的卫星,在中国很可能是北斗——当你在地面上迷路时,天上的北斗默默为你指明方向。


汪莹


汪莹,1997年8月入伍,2010年8月转业,现任八院电子所设计师。曾先后担任嫦娥三号巡视器测控数传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嫦娥四号巡视器测控数传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荣获人社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等部门联合授予的“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曾获工信部“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2021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

  


1997年,带着对军人的崇敬和对星空的向往,汪莹考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航天测控专业。2005年,汪莹更是参与了“神舟六号”任务,亲身体验了航天任务的千头万绪和严谨细致。

2010年,汪莹从部队转业,为了追逐航天梦,汪莹辞去了家乡安置的区委办副科级岗位,进入电子所,从事宇航测控工作。


微信图片_20230425102549.jpg


汪莹先后参与了火星探测器测控数传分系统前期论证、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巡视器等国家重大型号测控数传分系统工作,并同时牵头设计、研制了多个卫星型号的天地一体化测控子系统。

2016年,汪莹接到了担任嫦娥四号巡视器测控数传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的任务。


微信图片_20230425102552.jpg


嫦娥四号要探测的月球背面是人类未涉足的领域。因为月球背面与地面站总是“不可见”的,传输信息的电磁波不会自己拐弯,探测器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失去控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中国航天人发射了“鹊桥”中继星,用智慧给电磁波信号拐了一个“太空弯”。为了保证“太空弯”的稳定可靠,汪莹和同事们一起开展了无数次的试验,从单机试验到分系统联试,再到两器一星试验;从一开始举步维艰,甚至推倒重来,到一个个问题解决,实现了可靠的信息传输。

古人云:“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除了任务成功的高光时刻,航天人更多的时间都在默默地努力着。在嫦娥四号发射期间,作为主任设计师,汪莹长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飞行控制中心执行保障任务,上海俨然成了她的“异乡”。

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终于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当巡视器信号带着清晰的月背照片从中继星转发回来时,汪莹心中的激动无以言表,所有的辛苦都变成了甜。


胡子彪


胡子彪,1981年11月在南京军区空军某部通信修理所担任有线技工,1986年10月退役,现任航天八院149厂运载火箭总装班组组长、运载火箭总装首席顾问、八院首席技师。退役后,他长期从事运载火箭总装工作,默默坚守在运载装配一线36年,参与完成80余发运载火箭研制及外场试验任务。2022年,他荣获上海“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


微信图片_20230425102555.jpg


1986年11月,胡子彪退役后怀着建设国防事业的理想,进入上海新中华机器厂(现149厂)工作,从事运载火箭总装工作,从此成为了一名航天人。胡子彪被分配到电气系统总装团队,负责全箭电气单机安装和电缆网敷设。当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还是一个很新的型号,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经验,胡子彪和其他小组成员日夜消化设计图纸,对着这个“大家伙”与技术人员一起在稿纸上研究最优电缆敷设路径,很快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1989年,时值寒冬腊月,胡子彪第一次坐上了去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专列,为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保驾护航,开启了长达4个多月的外场试验工作,圆满完成了两发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见证了中国承揽发射的第一颗外国商务卫星“亚洲一号”通信卫星。看到自己历经两年多时间完成总装的火箭直抵苍穹,胡子彪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热血涌上心头,他朝向蓝天敬了一个军礼,矢志航天的梦想在这位26岁的青年身上深深地扎根。


微信图片_20230425102602.png


2004年,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发即将进行推进剂加注的火箭,因为地面故障,应急消防措施突然启动,大量消防用水喷向箭体,胡子彪冲锋在前,带领试验队员与部队官兵立即开展抢险工作,锅碗瓢盆一起上,去除积水,大家把自己的被子、衣服全都拿来擦试箭体,电气系统单机、电缆等用吹风机吹干,所有人都与时间赛跑,以最快的速度将整发火箭擦干、吹干,经过再次测试,系统工作正常,最终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事后,胡子彪和他的团队也更加深刻认识到“严、慎、细、实”这四个字的份量,必须把每项工作做得更好、做到极致。

2015年,在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助推模块研制工作中,胡子彪被委以重任,临时抽调到长征五号总装团队,主抓箭体结构和电气系统专业的总装工作。结合自身现役型号总装工作经验,他带领青年总装团队从零做起,在总装生产过程中边学习摸索、边实践总结,努力克服时间节点紧、任务量重的困难,为新一代运载型号的总装研制生产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保证了各项试验的顺利完成,同时为新一代运载火箭后续的总装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微信图片_20230425102605.png


优秀的背后是多年来的勤奋学习和经验积累。现在,胡子彪可以记住一发火箭上每个电气单机的位置、每个零部件安装用的标准件规格和数量,熟知每个吊装作业所用的工装和吊具,每当有人向他请教,他总能脱口而出。无论是在基地出差还是厂内工作,他都冲锋在前,是公认干得最多、干得最好、干得最快的师傅。36年来他培养了10位徒弟,其中两位徒弟现在已成为运载火箭总装班组的副组长,三位徒弟已成为运载火箭综合测试队伍的骨干力量,每个徒弟也都有了徒弟,师徒三代传承接力,成为了运载火箭总装班组中的中坚力量。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认证标识
政府网站找错

主办单位: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地址:上海市广粤路131号  邮编:200434
联系电话:021-64812110(工作日 9:00-11:30,13:30-17:00)

沪公网安备小图标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995号

  网站标识码:3100000119 icp备案小图标

沪ICP备2023020283号-1

技术支持:上海东方数据广播有限公司

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微信二维码
 关闭
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