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投票开始啦,快来看看哪些战友榜上有名!
2022年度
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
“四个100”先进典型
投票开始啦!
一起来看看上海有哪些
退役军人
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
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
入围
最美志愿者
郑瑜
主要服务项目:“拾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何时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013年9月
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数:1679.5小时
主要事迹:
一个约定,十年坚守。2013年,那时的郑瑜是一名乡村记者,一次工作中,有位老人看到他拿着相机,就拜托郑瑜给他拍一张照,留给他的子孙。后来又有好几个老人围过来,问他能不能给他们也拍一张。郑瑜意识到,许多老人一辈子可能都没拍过一张照,甚至连离世的时候都没有一张晚年照。于是,他和老人约定好,一定会来帮他们拍照。就是这样一个约定,让他走上了为老人免费拍照的志愿服务之路。按下快门只要0.1秒,打印一张照片只要1分钟,但这件事郑瑜坚持了十年。十年来,他走进50多个小区,90多个行政村和各大敬老院,开展30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拍摄打印了10000多张照片。
从个人到团队,从拍照到圆梦。“我们还年轻,但老人等不起。”郑瑜深知自己的力量有限,他就发动身边爱好摄影、热衷志愿的小伙伴们一起干,成立了一支志愿服务队,取名叫“拾光”,寓意“拾起老人美丽笑容,定格老人幸福时光”。影像空缺被郑瑜填上了,他又开始琢磨怎么填补老人的精神空缺。郑瑜策划开展“点亮农村微心愿”“我陪父母拍张照”“把爱大声说出来”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拍一张照、送一场戏、圆一个梦”,为300多对金婚老人拍摄合影,促成1600多位老人与子女同框。退役军人出身的他,在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走进1000多位老党员、老战士家中,为他们拍照留念。对很多人来说,“小郑,你来了!”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从志愿服务“带头人”,到文明实践“老司机”。在走进农村、社区、校区的同时,他还开展党的二十大理论宣讲,分享志愿故事,弘扬传统美德。渐渐地,警察、医生、教师、学生乃至滴滴司机、外卖小哥等越来越多的人被郑瑜的模范力量感召和吸引。目前,共有15名退役军人,100多名学生,200多位社会人士加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70余次,团队志愿服务累计时长6000多个小时。今年,郑瑜自掏腰包打造了一辆“拾光”新时代文明实践流动车,他联合区内“新青年 益拾光”“斐凡”公益社和“湾医青年”开展“便民义诊”“送戏下乡”“免费拍照”等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服务400多人。每个志愿者都在这里践行价值,实现了爱与志愿的双向奔赴。
他用“光学镜头”填补老人精神劲头,用点点微光照亮人民幸福生活。相信,有了他们志愿服务的“积小流”,定有社会文明的“成江海”。
郑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周边的人,他的事迹被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获得了“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上海市最美志愿者”“感动奉贤人物”“奉贤区道德模范”等20余项荣誉。
蒋雪峰
主要服务项目:爱心献血屋献血宣传、大型血检现场的入库动员和指导、入库志愿者回访、儿童福利院义工、核酸采样以及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项目
何时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003年
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数:5000小时
主要事迹:
蒋雪峰是徐汇区青少体校的党员职工,曾在西藏服役5年。退役后,他投身志愿服务20年,累计献血19次、7200毫升,志愿服务时长5000多小时,捐献造血干细胞1次。他获得过“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奉献奖”“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银奖”“上海第二届人道博爱奖”“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优秀志愿者”“上海最美家庭”“上海市消防先进个人”徐汇区“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21次。
一、一次延续生命的救助
2003年,他参加了上海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俱乐部并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志愿者和无偿献血志愿者。2012年,他得知自己骨髓配对成功,当即决定捐献。但家人反对,母亲要和他断绝关系。他做通家人工作后,却发现因肥胖造成体检指标不合格而不能捐献骨髓。他没有放弃,立即开始减肥,每天步行通勤,早晚各跑5公里,周末加练,40天后,他减重30斤,顺利完成捐献。手术后,他又把营养费5000元全数捐给患者。
二、一份非亲非故的关爱
在2004年的一次活动中,他与上海东安社区孤老陈奶奶结对,之后的12年里,他每周到奶奶家两三次,陪老人聊天,帮她做家务,节假日还常将老人接到家中过节。经长期接触,奶奶提出让他把户口迁到自己的老公房里,这意味着奶奶百年后,他就能获得一套市中心的房子,但他婉拒了。2016年陈奶奶病重,他在医院陪护了大半年,送了她最后一程。
三、一场直面疫情的战斗
作为在2020年就参加抗疫的“老将”,蒋雪峰在2022年上海突发的新一轮疫情面前不改本色,3月起参加了徐汇区的核酸筛查志愿服务工作。4月,他支援上海寿益坊居委,扫码、送货、采样、转运、消杀……干遍了几乎所有的社区防疫志愿服务岗位。6月,他又考取采样资格证,成为专业核酸检测志愿者。7月,他每周参与街道的常态核酸筛查,还成为本单位核酸检测点的“带头人”。疫情期间血库告急,他不顾危险又献血2次,献血记录达到19次、7200毫升,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液换了一遍半。
四、一个传承家风的家庭
蒋雪峰的父亲是老党员,从小就告诉他,“要回馈社会,做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正是这句家训,让他为国戍边5载,志愿服务20年。他不但自己践行,也带动全家一起参与:社区大筛时全家一起上,妻子半夜送他去应急值守,读中学的儿子已能独立志愿服务,年幼的女儿说要把爸爸作为偶像……
蒋雪峰不但自己自觉做文明的播种者,他还带动身边更多人参加志愿服务,其单位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今年全体职工的志愿服务时长近3000天。
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
组织名称: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
成立时间:2015年10月
注册志愿者人数:272人
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数:27701小时
人均开展志愿服务时数:101小时
组织负责人:王可可
经常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援助云南、甘肃、西藏等地贫困家庭和学生,开展帮困、敬老、便民等志愿服务项目
主要事迹:
张志勇是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退役军人。他1976年2月应征入伍,1980年光荣退伍。其间,多次受部队嘉奖。复员地方后,不忘军人本色,倾尽全力和财力扶贫助学,为自己20年的公益事业道路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也为退役军人这个光荣的称号增光添彩。
2014年6月,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正式成立,通过这个爱心平台,张志勇带领团队逐步实现了从“一人帮”到“众人帮”的升华。公益服务社成立不到半年,张志勇就带着社会各界捐赠的2000套被褥和文具、书籍等学习用品赶赴云南勐海、红河等边远山区,为那里的贫困师生送去来自上海的温情。
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本着“爱心助力·彩云之南”为主题,以“帮扶云南贫困山区,方显上海大爱本色”的原则,针对云南贫困学校、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进行救助,旨在改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的志愿服务平台。目前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有近千名志愿者,登记在册272人,上海的徐汇区、金山区、建桥学院、上海政法大学,云南的西双版纳、勐海、红河、德宏、瑞丽、屏边,以及张志勇曾经的部队,已有千余人的“粉丝团”。
2015年初,张志勇公益服务社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情义东方”栏目合作,共同推出“情暖茶乡”大型公益行动,帮助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勐遮镇黎明小学、西定乡南么小学建设电脑教室和图书室。2016年,张志勇公益服务社在勐海县黎明农场设立“爱心墙”,定期为贫困家庭捐赠衣物,至今已捐赠爱心衣物3000余件。2017年,张志勇公益服务社和上海慈善基金会的大城小爱慈尚会合作,为在云南山区支教的教师送去五间大城小爱“荣耀之箱”集装箱住宅,解决了支教老师的住宿难题。2018年,张志勇公益服务社屏边站挂牌,首批捐赠物资和资金18.6万元。2019年,张志勇公益服务社再次踏上扶贫的路,为云南、贵州、四川的山区学校和贫困孩子捐款达20万元人民币,行程约32000公里。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张志勇公益服务社在不能远行情况下,全天候、全身心地投入上海防疫抗疫的志愿行动,并捐款2万元,捐赠口罩等物资(折合人民币6万余元),用于一线的防疫。2021年新年伊始,张志勇公益服务社以只争朝夕的姿态踏上公益事业新征程,先后为云南发送两批共1600余箱物资,并临时调集1000条应急过冬的棉被和800条棉垫,以及为孩子们御寒的600双运动鞋和600件冲锋衣。
近20年来,张志勇公益服务社共资助贫困学生约5万人、教师500多人,直接资助中小学、高中、大学、研究生800余人,公益捐款280余万人民币,捐赠物资580余吨。
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上海市“护航进博”老兵车队志愿服务项目
项目名称:上海市“护航进博”老兵车队志愿服务项目
开展项目的时间:2018年7月
参与项目的注册志愿者人数:33人
项目负责人:王玥
项目概述及亮点成效:
上海市“护航进博”老兵车队志愿服务项目成立于2018年7月1日,2021年9月老兵车队荣获上海市“工人先锋队”荣誉称号。该项目的成立旨在进一步充分发挥退役军人能吃苦、能战斗,时刻拉得出、时刻顶得上、时刻干得好的精神,在上海青浦“服务国家战略、建设上海之门”的发展进程中,牢记“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质”的初心使命,服务进博会,建功新时代。
该志愿服务项目一直秉持“志愿引领风尚 退役不忘军魂”的服务理念,担当好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高昂的精神状态、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合力奋战;以坚持安全行车为主、优质服务为先,并将防疫措施落实落细到服务保障全过程、各环节。“护航进博”老兵车队志愿服务项目已圆满完成四届进博会服务保障工作。连续四届服务青浦区政府、区公安分局、区供电局、区武装部及各街镇志愿者等车辆服务保障工作,共出动车辆526辆车,约1.2万车次,接送人员约25万人次。
此外,志愿服务项目着眼常态化疫情防控,在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成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关键时期,及时成立机场24小时驻点值守应急保障队,队员们义无反顾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放弃了与家人团聚,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提供应急转运服务,负责将与疑似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家属、朋友等人,由医务人员陪同,带往指定隔离点接受隔离。他们每天不分昼夜,24小时轮流待命坚守在岗位上,为了防控疫情,为了让市民群众放心,为了守住进入青浦、进入上海的这道大门,充分发挥军人的“硬骨头精神”,默默付出与奉献,用实际行动彰显了退役军人的本色与担当,用榜样诠释了初心永恒的家国情怀,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上海保卫战期间,志愿服务项目根据疫情防控形势,成立突击队,及时为项目赋能。他们有时是防控应急转运“志愿服务先锋队”有时是“物资直通车”,驶入区各街道、各村居为社区居民送上生活物资;有时是“接送专线”,将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检测设备等接送至防疫点位;有时是“医保专线”,将疫情期间需要紧急看病的患者安全送至医院。
您可通过以下方式关注、支持他们
步骤一:扫码进入“学习强国”App活动页面;
步骤二:扫码后,点击“立即投票”、点击“确定”、等待一秒后点击“允许”,可前往“学习强国”App查看相关内容;
步骤三:可从“上海”页面进入,了解“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的详细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