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 | 辗转老城厢与方舱,他选择将志愿工作进行到底
“书记,我回来了,向你报到,啥时候能让我继续上岗志愿者工作?”
“特别感谢,因为你刚回来,需要先配合完成居家健康观察,等完成后欢迎你再次加入志愿工作。”
在黄浦区老西门街道文庙居民区,常常可以见到一位仿佛卡通“大白”真人版的志愿者,他肩扛手提各种防疫物资穿梭在老城厢的小弄堂里,183厘米的大个子,看着就有满满的安全感。这位“大白“名叫袁辉,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文庙居委的一名居民志愿者。
在近两个月时间里,从社区到方舱,“大白”袁辉始终坚守志愿之路,传播温暖与力量。
全情相助老城厢,不料染疫赴方舱
时间拨回4月初,袁辉居住的文庙老城厢区域疫情形势严峻,社区防疫人手紧缺。“想为自己生活、成长的地方做点事”,抱着这样的想法,袁辉主动报名成为了社区志愿者,承担协助核酸检测、维护现场秩序、发放防疫物资等工作。对于壮实的袁辉来说,全套防护装备穿在身上比较紧,遇上物资发放更是要忙到半夜才能休息,但始终他一声不吭地坚持着。
4月下旬,刚完成志愿工作回到家中的袁辉接到通知,因疫情防控需要,他所在区域的人员需要转运接受集中隔离,他毫不犹豫地收拾了行李,当晚就和家人一起住进了隔离酒店。入住次日,袁辉被确诊,随即被转运到青浦的四叶草方舱。
身在方舱闲不住,力所能及忙支援
入舱时,护士台的一则志愿者招募公告引起了袁辉的注意,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评估,身体素质不错的袁辉如愿上岗成为了一名方舱志愿者,他负责为自身所在的A3区域提供支援服务,辅助医护人员开展工作、协助维持秩序、发放盒饭物资、帮助舱友填报各类表格……袁辉尽己所能为方舱战“疫”贡献力量。
每天早上5:30,闹钟准时响起,袁辉简单梳洗一番就奔向护士台排队领取所负责区域的早饭。由于大舱内人数众多,如果不能一次性拿完所有的饭,就要重新花二三十分钟排队。所以,袁辉总是一次就把全部60份饭领回来,一日三餐饭点,总能看到袁辉高大的身影提着一大包的盒饭走过。
送好饭,匆匆扒拉完自己的那份早餐,袁辉又赶到护士台参加每天第一批核酸检测的秩序维护和引导工作,“阿姨,记得打开核酸码。”“爷叔侬不要急,我来推你!”伴着大嗓门,袁辉脚下不停地在区域里来回奔走。首轮核酸结束后,是70岁以上老人检测血压的时间,“大家排好队,我们出发了。”带着区域老年排队去护士台测血压的袁辉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袁导”。
8:30,是舱内第二批核酸检测时间,本批次的检测对象是昨日核酸阴性人员,这次的检测结果直接关系到大家是否符合出舱标准,不少人情绪紧张,这时,袁辉就化身“知心人”,简单拉几句家常、聊个天气美食,气氛活跃了,紧绷的氛围随之消散。
“你一个,我一个,你一个,我一个”,长条形的区域内,刚完成第二批核酸工作的袁辉拎着两大袋点心边走边发,点心发完,他又开始一个隔间一个隔间地提醒大家做当日的健康自测申报。申报要用手机自扫手环进入,遇上扫不出二维码的群众,他就帮着手工输入;遇上老人,他就帮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问好填好,一圈忙碌下来,又到了领取午饭的时间。
“上午是比较忙的,吃完午饭就会空点,一般我会趁午休补个觉,起太早实在是困”,下午三点,袁辉又开始忙碌了起来,边发点心边询问了解区域里的情况,老人小孩有特殊需求的、新入舱不适应的、有感冒咳嗽需要配药的,他细心地一一记录,再到护士台处理反馈。
晚饭过后,是袁辉一天最轻松的时候,刷刷手机聊聊天差不多就能准备睡觉了。然而,夜晚并不意味着平静,某天深夜11点多,一阵轻微的呼救声响起,刚入睡不久的袁辉立刻过去询问,原来是一位老人突觉气喘难受,袁辉赶忙呼叫值班医生,并帮忙把老人抬上轮椅,一顿忙碌后老人成功被转去医疗舱,自此以后,每晚睡觉,袁辉总会留个心眼,注意着周围的动静。
心系文庙速归来,军魂不褪护家园
经过9天的治疗,袁辉终于收到了出舱通知,在静安也有居住地的他当被问到出舱去向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文庙,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老城厢。
出舱之日,袁辉收到了许多祝福
“我就想和大家一起并肩作战到底”,回归社区完成相关健康观察后,他再一次投入文庙的防疫志愿工作中。核酸检测秩序维护、发放保供和防疫物资、协助行动不便的人员转运,高大而熟悉的“大白”袁辉又一次在文庙社区来回穿梭忙碌了起来。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常常拿着物资穿梭在老城厢弄堂的袁辉,其实有着十多年的腰椎间盘突出史,每天他都是绑着腰托上岗,每次收工,腰托早已被汗水浸透。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看着社区的工作人员,看着方舱里来沪支援的人民子弟兵,我就想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和他们一起守护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