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上海退役军人风采 | 从消防兵到舞龙队长,“90后”诠释龙狮精神



“千年古镇藏龙头,典当旗杆两眼球。圣堂真武助龙尾,永保三林民安休。”或许民谣渐渐不再被世人传唱,但“三林舞龙”正走入百姓生活,走向国际舞台。

1990年出生的赵文强是土生土长的浦东新区三林镇人,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从小目睹龙狮文化魅力的他,对“三林舞龙”有着特殊的情怀。21岁时,他加入了三林舞龙队,10年后,作为队长的他带领队伍卫冕全运会冠军。从舞龙“小白”到运动健将,从弱冠到而立,龙图腾镌刻进了他的事业,甚至是生命。对于赵文强来说,传承龙狮文化是“龙传人”的初心与使命。

以下是三林龙狮队队长、上海市龙狮协会秘书长赵文强的自述——

消防兵转型舞龙队长

18岁那年,我当了义务兵。做消防兵那两年确实历练人,身体素质和意志力,都是当兵时磨练出来的。那时候年轻,能扛得住,睡一觉,眼一睁,又开始高强度训练,有火情、险情的时候直接冲往一线,越累越要熬住,越要努力训练。


微信图片_20220208100031.jpg


退役后,我进入三林的一家企业工作,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2011年,我正值20岁刚出头的年纪,好动,热爱体育,看到三林舞龙队的招募令后立即报了名,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进队后,我开始工作、训练两头跑。舞龙队里有公司白领、创业的小老板、学校老师和大学生,训练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

2014年,舞龙队的一位负责人离开了队伍,空出一个编制岗位,于是我辞去原来的工作,专职舞龙。相较而言,企业的工作在时间和收入上都更稳定,但舞龙是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恰好有机会把爱好变成职业,还能传承中华龙狮文化,我相信很多人压根遇不到这种机会,所以自己更加珍惜机遇。

父母起初不理解我的选择。他们支持我把舞龙作为一种业余兴趣,男孩子出去跑、出去玩没问题,但是担心我专职舞龙太辛苦,希望我找个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就可以了。他们常说,“这么累,别去舞啦,舞了也没什么意思。”

三林舞龙队毕竟是竞技队伍,竞技类的舞龙对体能、技术、难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单单做完搁肩蹬腿、躺肩挂腰等几个专业性热身动作,每个人都会大汗淋漓。每次训练回家后,我难免面露疲惫。除了日常训练,我还要参加许多赛事和推广活动,时常不在家。以前队伍招募新人,来二三十个,最后能留下的只有几个人。不是练了几次嫌苦,就是家里有事等原因打退堂鼓,能留下的队员对舞龙都是真爱。我毕竟曾是消防兵,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意志力,都有优势。而且,我真的很爱舞龙。


微信图片_20220208100359.jpg


赵文强在三林老街上舞龙


父母的心疼,我明白,不过我还是努力说服他们。说大点,我有责任去传承三林的非遗文化;说小点,我喜欢舞龙,只要从事相关工作,我就开心,为什么要拦着我做喜欢的事呢?

慢慢地,他们感受到了舞龙带给我的精气神的改变,看到了我的成就,最终接纳了我的职业转变。我从原本的内向、不擅长表达,到现在对着媒体镜头也能侃侃而谈,面不露怯。街坊邻居碰见我父母,会喊,“今天在电视、报纸上又看到你儿子了”。虽然父母不在我面前喜形于色,但我知道,他们是感到骄傲与开心的。如今我忙于工作,他们会默默关心,叮嘱一声“注意身体”。 


微信图片_20220208100445.jpg


荷兰奥委会前主席埃丽卡·特普斯特拉正在和舞龙队交谈。赵文强(左一)、教练唐永清(左二)

握龙即英雄

2017年世锦赛结束后,老队长陈春华退役,我接过队长的袖标,一眨眼已过去5年了。作为队长,我要熟悉队员,安排好日常的训练,为人处世也要有大局观。特别是外出比赛,音乐、器材、服装、队员个人生活问题,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我们的队伍氛围一直是团结友爱的。

队长主要是配合教练员管理好团队,指挥赛场活动,队员们都相当配合,他们会提一些良好的建议,比如队员提出某个动作编排不合理,教练也会采纳意见,合理沟通,进行修改。我们私底下经常一起团建,彼此成家后,也会携妻带儿,跑动跑动。不仅是队友,更像家人、朋友、兄弟。

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成为队长也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刚进队的时候自己也是舞龙小白,教练不可能让我很快去参加比赛,往往需要先在很多表演活动中练练胆,积累经验,检验训练水平。我也犯过很多错误。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在南京路的一场演出,当时做一个跳龙的动作,我慢了一拍,导致前面一名老队员没跳过龙身,摔了一跤,然后龙体打结,影响了整个演出。在这之后,我吸取了教训,知道自己还要加倍努力。


微信图片_20220208100529.jpg


三林舞龙队参加2017年龙狮世锦赛夺冠


2021年的全运会对我来说很特殊。一方面,自己第一次以团队负责人的身份组织赛事,肩抗大旗,承受着“能否卫冕冠军”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面临的新问题也不少。因为疫情影响,这次包括龙舞在内的很多项目都纳入为群众展演,进行线上比拼。资格审查和视频拍摄环节都设置了严格的要求。

视频最多拍两次,这就要求表演不容有失。由于要求在室外录制,拍摄地点选择在浦东世博地区的中华艺术宫前,那段时间恰好遇上台风天,拍摄计划几经周折。另外,为了突出群众赛事的特点,主办方把参赛人员的年龄门槛设置为25周岁以上,乡镇组队伍里的参赛者都需要有三林镇的户口。因此,我们队伍里的体院学生没法参与,人员需要“大换血”,我们只能请本地的老队员出山,高强度集训4个月。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队伍拿龙珠的是一位女教师,纯新手,她也是我们队里的第一名女队员。她很努力,反复看训练视频,非常用心地画图纸,训练时会提前去走路线,定方位。老队员的咬牙坚持,新鲜血液的注入,为上海争得了全运会的金牌。  

多年来,我们队里一直流行这句口号:“你我皆凡人,握龙即英雄。”舞龙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的青春在奋斗的汗水中闪光。


微信图片_20220208100614.jpg


三林舞龙队参加2021年全运会夺冠


推广龙狮运动,传承龙狮精神

作为一名老队员,我经常和新队员说,我们也是传承普及者,要到校园、企业进行授课。不能局限于运动员的身份,也要承担教练员、裁判员、传承者的角色。教练组织训练时,我们可以留意教练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编排一个套路。舞龙不是光凭体力或者力量就能舞好的,需要跟上教练的思路,不断动脑思考,随机应变。我也跟队员说了,比赛归比赛,每个人都有固定的把位,但在演出过程中,要慢慢学会上下桩的动作,可以拿着龙头舞一舞,也可以尝试龙身的动作。队里的张玉祥教练,我们称他“万能张”,他会打鼓,会舞龙,也会舞狮,掌握了龙头、龙身、龙尾的动作,也能舞龙珠。

舞龙不可能舞一辈子,运动员终归要退役和转型。比完2021年12月的世界网络舞龙舞狮大赛,我就要退役了。一方面,我在前不久当选了上海龙狮协会秘书长,同时也是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委员,所以日常工作越来越忙;另一方面,自己年龄增长,体能有所下降,脚踝、膝盖、右肩等部位有伤病。

其实我并不想退役,因为舞龙带给我太多快乐与成就感。退役对我来说不是终曲,而是新征程的号角。退役之后,我会更专注于龙狮精神的传承和龙狮运动的推广与普及。


微信图片_20220208100708.jpg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参加舞龙舞狮的推广活动。我们会带着道具去人流量大的公园、商场演出,也会在机关单位、校园、社区开办培训班。不光带去舞龙舞狮的表演,也会让民众参与进来,让他们亲身感受龙狮运动的魅力。我们也会举办很多比赛,社区赛、校园赛、华东地区的龙狮邀请赛等等。另外,我们也设置论坛来探讨龙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