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永远跟党走 | 徐金潮:一颗红心永不变,爱国爱家永当先
家住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的徐金潮,坚持践行“一颗红心永不变,爱国爱家永当先”的红色家训,持续做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员”和“宣讲员”,成为党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50年过去了,盛夏时节,徐金潮总会回想起当年赴西北两次参加核试验任务的难忘岁月。
戈壁驻扎 条件艰辛
1971年7月,徐金潮所在的南京军区防化团接到中央军委绝密命令,要求防化团立即抽调130人组建混合连,赴新疆参加核试验,徐金潮被任命为该连指导员。7月24日深夜,年仅25岁的徐金潮带领全连从南京尧化门车站出发,分乘四节拉货闷罐车前往新疆。三个排加连部炊事班,30多人挤在一节车厢里,还得带上所有人的装备器材和武器。车厢内没有窗,没有电风扇,战士们一个挨一个地铺好草席,徐金潮回忆道:“为了保密,还不能拉开车厢门,在闷罐车上6天6夜的时间真是闷热难熬,许多战士都捂出了痱子。”
下火车后,连队又转乘卡车,在颠簸不平的道路上行进了2天,翻越天山,来到大漠深处。八月,新疆炎暑逼人,连队里有战士晕车,不断呕吐。终于到了“向阳村”,徐金潮才发现,目的地并不是他想象中的农家村庄,这里没有绿植和房屋,更不见百姓,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和一块写着村名的木牌,而这就是当时连队搭帐篷的营区,他们成了这里的第一批“居民”。
徐金潮每每回忆起当时在戈壁中生活的细节,艰苦仍历历在目。在缺水的沙漠里,生活本就有诸多不便,沙漠里造房子、适应“早穿皮袄,午穿纱”的多变天气……在极度不适应环境中,还要经历核试验前期紧张的训练,其中辛苦,可想而知。
核弹空爆 险象丛生
1971年11月18日,是个令徐金潮永生难忘的日子。这天凌晨,连队整装赶赴离爆心几十公里外的集结区。战士们穿好防护服,戴好防护镜,静候核爆炸时刻的到来。在远处的小山坡上,核弹放置在一间房子里,爆心往地下30多米构筑了许多工程,有指挥所、管道设备和做效应试验的动物。“我至今仍记得放置核弹房屋的外墙上刷着大字标语:‘帝国主义的寿命不会很长了!’”
当天,戈壁滩上聚集着数百名参加核试验的官兵,几百双戴着防护镜的眼睛聚焦同一个方向。“十、九、八、七……起爆!”瞬间,强光带着热浪扑面而来,几秒钟后传来震耳欲聋的巨响,伴随着大家的欢呼雀跃。望着天空中那巨大的蘑菇状烟云,徐金潮知道,地爆试验成功了。随后,连队乘坐装甲运输车进入爆区,冒着核辐射的危险,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数据采集任务。此次核弹地爆实验爆区所收集到的各种核辐射数据,为我国进一步展开科学试验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其实,核试验过程也并不总是成功和胜利,有时还要面临巨大的风险。”徐金潮介绍道,地爆试验虽然十分成功,但在空爆试验中却发生了意外。空爆试验的当天下午,带着核弹的飞机从基地起飞,从徐金潮所在的观察哨上空呼啸而过,向投掷点飞去。就在飞机到达投掷点,飞行员按下核弹解锁开关时,核弹却没能顺利脱钩,仍留在弹舱内。飞机迅速飞离投掷点,按要求再次投掷,但第二次投掷又失败了,核弹仍然没脱钩。徐金潮当时在耳机里清晰地听到指挥所广播员传来的惊叫,大家都为此捏了一把汗。在飞行员以极大的勇气再投第三次时,仍未成功后,飞机不得不闭舱带弹,飞回基地着落。“太惊心动魄了,幸好当天没有出事,那可是核弹呀!”如今回想起来,徐金潮仍心有余悸。后经一个多月查找原因,总结经验,1972年1月7日,第二次空爆核试验终于成功。
对党忠诚 永葆初心
1978年,徐金潮被选调到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南京军区司令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被分配到上海延安饭店工作,任政治处主任,后担任政委。如今75岁的徐金潮回忆起此生最光荣的事,仍然是年轻时参与的两次核试验。
退休后,徐金潮也一直发挥余热,投身社区公益活动,时刻传递着一名党员的先锋榜样力量,如积极担当垃圾分类志愿者,主动劝导社区不文明行为,关心关爱身边孤老,带头参与疫情防控,共同守护美丽家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积极带头捐款,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显示出了一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责任。他会积极参与到各种纪念和宣讲活动,主动分享自己的革命经历和奋斗故事,尽己所能为爱国主义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与大大小小党史宣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徐金潮,一直号召青年党员、身边青年要脚踏实地,珍惜当下,常读家国书,莫为无益事。反复呼吁他们,要通过岗位建功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用红色家风和初心实践,倾情诠释真善美,涤荡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