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 | 服务退役军人,我们是用“XIN”的
自4月份“5191+退役军人”赋能行动启动以来,闵行区依托街区党群服务站增设退役军人服务驿站,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了宣传阵地拓展、服务场所延伸、社会治理深化的多重目标。以“站点贴邻、对象扩面、内容多元、质效跃升”为路径,将服务保障精准送到广大退役军人身边,探索形成党建引领、三级贯通、全域覆盖的退役军人服务“闵行经验”。
XIN·心——同频共振,塑崇军浓氛围
闵行区在深化“5191+退役军人”赋能行动中,通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驿站网络和“传统+新兴”宣传矩阵,让崇军氛围愈发浓厚。
打造温馨服务阵地。闵行区69个街区党群服务驿站均设立退役军人服务驿站,配备包含政策解读手册、联系卡等实用工具的专属“赋能包”,帮助退役军人精准了解权益政策。“双拥主题抱枕”“退役军人之家旗帜”等专属标识随处可见,将“尊崇军人,关爱老兵”的服务宗旨融入阵地建设,让驿站成为有温度的“老兵之家”。同时推出“赋能网格阵地项目清单”,涵盖阵地共建共融、红色教育、先进典型选树、崇军氛围营造、文体活动开展、法律宣传、“一站式”帮办、政策咨询、就创业促进等9大服务事项,全方位满足退役军人多样化需求。
创新宣传传播方式。广泛征集街区退役军人先进典型案例,开设“街区书记话退役军人”专栏,以街区书记视角讲述服务退役军人的创新实践与温情故事,展现退役军人在基层治理、经济发展、志愿服务中的突出贡献,激发“小个专”群体参与服务的活力。定期组织退役军人开展宣讲活动,通过分享军旅生涯与退役后生活感悟,增强宣传感染力。梅陇镇老梅陇街区退役军人党员余华才,在街区“网格+”治理中化身“政策宣传员”,向商户、居民解读消防安全与文明经营规定,协助化解邻里纠纷,成为基层治理的“好帮手”。
丰富崇军活动载体。以重要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莘庄镇、七宝镇、华漕镇、虹桥镇等街镇在端午节、建军节等节点,邀请“小个专”退役军人参加党课、养生讲座、运动会等崇军活动,搭建交流互动平台。端午节前夕,闵行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走进街区与老兵同捋粽叶、共话服务,将满载心意的粽子送予困难退役军人代表,让“老兵服务老兵”的温暖传递开来。
XIN·新——嵌入街区,拓服务新阵地
“5191+退役军人”赋能工作通过嵌入街区党群服务站,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开辟新路径。
延伸服务网络触角。成立专项工作小组,通过实地走访掌握退役军人和“小个专”群体在经营中的困难问题与实际需求,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持续跟踪服务效果,推动互相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共同发展。
创新服务保障模式。深入街镇、街区开展调研走访与座谈会,听取退役军人、党群服务站人员关于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建议,精准把握服务短板与改进方向。
搭建多元服务平台。借助闵行区“5191”赋能超链大会、“大篷车进街区”等主题活动,以政策宣传、法律咨询、手工体验等多元载体,吸引基层党组织、职能部门、区域单位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闵行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走访慰问,与街区商户围坐拉家常、问冷暖,以面对面交流筑牢信任“连心桥”。
XIN·欣——老兵有为,绘治理欣图景
退役军人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中,既增强了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激发了社区内生动力。
身份认同的延续升华。退役军人完成从“军人”到“社区治理者”的角色蝶变,将“保家卫国”誓言转化为“服务社区”行动,实现个人价值与社区温度的双向奔赴。古美路街道平阳里街区组建“古美暖阳先锋队”,老兵们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志愿值岗等服务,让军魂在街巷间持续闪耀。
军旅技能的应用拓展。军队锤炼的应急处理、组织协调、团队协作等能力,在基层治理中高效转化。江川路街道碧江东街区快递小哥张伟,化身街区“移动探头”,送件途中发现路面破损、路灯故障便第一时间拍照反馈,协助网格员快速处置隐患。
精神传承与自我实现。军旅生涯铸就的“听党指挥、绝对忠诚”政治品格,在地方建设中转化为强烈责任感。虹桥镇紫藤街区农贸市场负责人刘鹏,虽身在异乡却始终牢记退役军人身份,主动关爱独居老人,定期组织商户送蔬菜上门;梅陇镇曹行东街区徐存明从武警部队退役后,结对资助贫困学子直至大学毕业,常年助残扶弱,用“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笃行传递微光力量。
从“1+14+590”到“5191+”的拓展深化提升,清晰勾勒出闵行区退役军人服务体系从“全覆盖+提供服务”升级为“强覆盖+提供服务+推动作为”的发展轨迹:从昔日三级网络携手共进,到如今街区驿站精准补位,退役军人从服务对象蝶变为治理先锋。闵行区将紧扣“五好”要求,把“点上突破”连缀成“面上风景”,让“尊崇”二字落地有声、治理力量持续生长、城市温度悄然升腾。正如江川路街道退役军人街区书记顾倩倩所言:“要让每位有抱负的战友,都能在街区找到发光发热的‘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