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 | 跨越千里的25封信,孩子们一笔一划写出来
近日,杨浦区江湾军休中心举办了一场书信交流会。现场,军休干部们翻开广西凤山县红军小学孩子们的来信。与这些信件一起到来的,还有“共读童年·共护初心”读书卡巡展证书。军休干部们一边阅读,一边露出幸福的笑容。
孩子们与军休干部们跨越千里的“相识”,始于去年冬天的互动。几位红军小学的孩子来访江湾军休中心,听军休干部柏爷爷讲述铁道游击队的故事,还获赠军休干部陈汉春爷爷手书的“赓续红色血脉”书法作品。随后,江湾军休中心还与红军小学共同启动“共读童年·共护初心”读书活动,让这份联结更深。
一纸信笺,承载沉甸甸的敬意
“陈爷爷,可以讲讲战争年代的故事吗?如何快速提升书法水平?”军休干部陈汉春,收到了广西凤山县红军小学六年级韦同学的来信,信纸上工整的字迹和真挚的提问,让这位经历过战火的老兵心头一暖。去年他为孩子们赠送的书法作品,不仅传递了关怀与爱意,也为孩子们种下传承文化的种子。
军休干部杨丽霞读着五年级罗同学的信,“您16岁就参军保家卫国,还立过功,那您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一定连大海也盛不下!”孩子用充满想象力的比喻,表达自己对军人功勋的理解和敬佩。更让杨丽霞感动的是,孩子从她分享的《杨家将》读后感里,读懂了牺牲精神。“孩子们太可爱了,我们做的只是一点点,我们要做得更多。”杨丽霞的眼眶湿润了。
军休干部潘瑞泉面前摆着两位学生写给他的信。四年级的王同学直率地问,“潘爷爷,您年轻时参军的生活苦吗?”五年级的黄同学则从潘瑞泉的书法作品中看出了门道,“每一笔都那么认真,就像您以前在部队对待训练一样。”潘瑞泉看着信,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说,他要告诉孩子们:“最苦的是夜间急行军,但那时候,全连一起唱军歌,抬头看着满天星星,心里是甜的。”
缘起共建,读书卡架起心灵桥梁
去年,军休干部们精心制作读书卡——放上珍贵老照片、军旅生涯介绍、书画作品和读后感,与孩子们展开相隔千里的交流。其中,杨丽霞贴出了自己16岁参军时的照片,陈汉春写下了读《智取威虎山》的感悟,潘瑞泉摘录了《红灯记》的经典……
今年4月,这些饱含深情的读书卡在上海巡展9场之后,寄往凤山县红军小学展出,立即在师生中引发了热烈反响。正是这次展览,让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一笔一划认真写下这25封饱含敬仰的信件。
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发来的表彰函中称赞,江湾军休中心老战士和“小红军”的交流活动,是对孩子们进行了深刻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堂堂生动鲜活、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
今年5月,在全国红军小学部分优秀校长座谈会上,江湾军休中心获颁“托起明天的太阳”牌匾。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嘱托道,“你们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希望继续把这件事情做好,把老同志的作用发挥好。”这块沉甸甸的牌匾,是对江湾军休中心和军休干部们倾情付出的高度肯定,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在军休干部们眼中,这些孩子们的信,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更是一份必须扛起的责任。
此次交流会虽然结束,但交流并未停止。陈汉春思考着,如何把战争年代的经历和自己练习书法的体会融合起来,写信给韦同学。军休干部潘瑞泉则已经在执笔自己的从军生涯……不久之后,又将有25封饱含军休干部人生阅历、深情寄语和朴实回答的回信,再次跨越千山万水,飞向广西凤山,飞进红军小学孩子们的心中。这场始于书信的温暖对话,将继续在戎光与童心之间流淌,让红色的基因、真挚的情谊,在笔尖传递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