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 | 守耕地红线,护和谐家园!这位退役军人不简单
在崇明区长兴镇城建中心土地管理战线上,活跃着一群 “特殊兵”—— 他们曾身着戎装保卫国土,退役后又化身守土卫士,以军人的赤诚初心扎根土地管理事业。退役军人陈燚,便是其中的杰出典范,他凭借军人特有的坚韧与担当,在违法用地整治工作中探索出 “依法治理+温情调解” 的创新模式,成为群众心中当之无愧的 “国土卫士”。
陈燚有着光荣的军旅生涯,曾服役于空军某部 5 年。服役期间,他两次荣获 “优秀士兵” 称号,在全军比武练兵大赛中斩获第三名佳绩,还因在 2010 年世博安保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授予贡献奖。脱下军装后,陈燚将军旅生涯锤炼出的过硬本领和优良作风,转化为守护土地资源的强大动力。在违法用地整治工作中,他既坚持依法依规严格执法,又善用温情调解化解矛盾,以实际行动诠释着 “退役不褪色” 的铮铮誓言,在新的 “战场” 上续写着属于军人的荣耀与担当。
“铁面”与“柔情”并举
2024年,在卫片执法中发现某村村民王某占用基本农田新建棚舍及挖塘养鱼。面对王某“投资全部家当”的哭诉,他既坚持原则下达《消除违法用地通知书》,又主动帮其联系农业部门,在合规地块协调设施农用地审批,并争取到了政策补贴。陈燚始终坚持“执法不是冷冰冰的罚单,而是既要守住红线,也要帮群众找到出路。” 最终王某主动拆除违建,转型为合法规模化养殖户。
从”被动处置“到“源头防控”
从军营到单位,从“优秀士兵”到“国土卫士”,陈燚的“战场”变了,“耕地红线就是我的新战场!”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作为土生土长的长兴人,他比谁都清楚,违法用地整治是场“持久战”。首先要攻克的是“思想关”,如何与“违法者”顺利沟通是摆在台面上的第一个问题。白天他奔走于各个村委及企业,认真勘测疑似违法用地点位的勘界,了解成因,在单位数字化“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精确对比历年卫星影像,查阅各类用地材料,对违法用地现状做到精确“拆斑”,精准把控;既不放过任何一宗违法问题,也不错判一宗合法合规图斑。晚上查考大量政策法规,收集各种举证材料,依托实施情况,举例子,亮法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劝阻了违法当事人整改落实,又良好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借助村委调解室,将土地纠纷调解与法治宣传结合,2024年成功化解违法用地纠纷34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将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通过“普法宣传+柔性调解”,减少因土地争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以军人担当护家乡“粮仓”
为了让辖区村委及企业做法律的“明白人”,他积极参加区、镇两级层面组织的各类大型宣传活动,搭宣传便车扩大违法用地警示的知晓率,组织开设耕地“春季行动”、土地管理法规、GIS测绘技术、矛盾调解技巧等课程,使村委民房干部做法律的明白人。利用“大土地执法平台”、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辅助执法,快速响应,协同治理。依托长兴镇网格及城管队伍建立“网格巡查+分类处置”机制,违法用地案件同比下降40%。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在违法用地整治工作中涌现出一批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先进典型,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情化解矛盾,既捍卫了法律尊严,又赢得了群众理解,为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