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 | 聚星火之力,让乡村齐乐“戎”融
2022年,上海崇明区向化镇党委以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为切入口,探索开展了“围炉暖心”党建项目,以一个党员为“一簇星火”,一个党支部为“一个火炉”,组建“星火党员”队伍。通过“上门看一看、情况听一听、政策讲一讲、矛盾调一调、困难帮一帮”“五个一”举措,为党员作用发挥提供平台、为密切党群关系构建纽带。
在此基础上,2023年,齐南村紧紧围绕“围炉暖心”党建项目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组建了一支由村内党小组组长、退休老干部等组成的“星火党员”队伍,同时挑选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等优秀的青年干部组成“星火种子”队伍。齐南村是全镇退役军人数量最多的村居,崇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选派到齐南村的驻村指导员施凌燕,紧紧抓住这一特点,着眼“围炉暖心”党建项目“一村居一品牌”建设,立足本村优势,积极打造“齐乐‘戎’融”工作品牌,通过“党总支引领、‘星火’力量表率、退役军人赋能”,充分汇聚基层治理多方力量。
齐南村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
主要做法
树旗帜,扬优势,打造品牌项目
齐南村虽有党员志愿服务队,但并未形成工作机制和品牌项目。驻村指导员施凌燕以此问题为抓手,通过调研走访,发现活跃在齐南村一线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人员不仅都具有党员身份,还具有退役军人身份。为此,在“一村居一品牌”打造上,施凌燕把“退役军人”作为项目亮点,在现有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又从村内聚集了一批有服务意愿的退役军人,组建起一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退役军人群体“听党话、讲纪律、乐奉献”的精神。通过抓品牌体系建设、抓队伍力量建设、抓日常服务项目建设等,打造“齐乐‘戎’融”这一党建品牌。
聚资源,强队伍,汇聚人员力量
施凌燕着眼退役军人政治理论学习、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典型作用发挥等内容,从日常学习、选树典型等方面着手,不断团结凝聚村内退役军人,充分彰显榜样力量。
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在日常工作中,依托“三会一课”、远程教育平台、主题党日等,通过组织开展集中学习、上门送学、视频学习、外出参观教育、红色文艺展演等活动,带动退役军人积极参与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方针,夯实思想根基。定期开展庆“七一”“八一”等活动,牵头组织退役军人参观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和国歌展示馆、海军部队、红色教育基地,通过重温革命足迹使其牢记退役军人的身份,发扬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选树“最美退役军人”典型。注重发挥退役军人中榜样的力量,深入挖掘和选树永葆军人本色、热心干事创业的退役军人先进模范典型,开展“最美退役军人”评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退役军人先进事迹。通过典型引领,在村内营造了拥军优属的良好氛围。
优服务、提质效,深化项目内涵
在项目品牌打造中,将退役军人个体优势与项目整体打造有机契合,通过发挥退役军人作用,不断丰富“齐乐‘戎’融”品牌内涵。
志愿服务守初心。组建一支退役军人宣讲志愿服务队,借助“七一”建党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特殊节日,深入开展讲红色文化、讲革命精神、讲学习先进活动;组织退役军人党员开展“老兵宣讲”活动,注重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红色义诊送健康。组建一支红色义诊志愿服务队,利用部分志愿者的医疗专业特长,每月定期开展送药上门、医疗知识座谈会等活动,为群众进行测血糖、量血压,开展医疗知识科普。
巧解矛盾纾民忧。组建一支矛盾调解志愿服务队,进一步让退役军人在“星火党员”队伍中发挥矛盾调解“领头雁”作用,通过入户走访、民情恳谈会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交谈,详细了解诉求、认真答疑解惑、研究解决办法,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在确保群众的“困”及时“解”的基础上,矛盾调解志愿服务队也积极回应群众的“问”,开展上门“答”,及时将法律法规宣传送进“千家万户”。
退役军人党员开展“老兵宣讲”活动
经验成效
注重发挥人员特长,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着眼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施凌燕积极发挥村内退役军人能人特长,将具备医疗救助特长的退役军人发展为骨干力量,以退役军人张丕家为组长,每月定期在退役军人服务站开展义诊活动;需要服务、需要关怀的老人,只需拨打一个电话,志愿者们就会上门帮忙。为服务过的老人们建立专门档案,记录并对比每一次的测量数据和检查结果,让老人们实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控制病情。截至目前,已服务1200人次。
注重凝聚人员力量,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以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工作队为载体,开展形式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关心独居老人50余户;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60余户;开展理论宣讲20余次。在拆违治违、邻里纠纷、环境整治、生态项目推进等难点工作中,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工作队敢于担当,敢打头阵,敢打硬仗。截至目前,共调解矛盾67件,推动6606.7平方米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整改恢复,推进小三园建设180户。
注重选树模范典型,以先锋模范“带动一片”。深入挖掘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治理的先进典型和生动故事,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经验做法,切实起到“树起一面旗、影响一大片”的良好效果。退役军人张丕家曾被评为市级个人先进,陆志良被评为“2023年向化镇最美退役军人”,顾洪兴被评为2023年度“向化镇好人”及区级优秀志愿者。
驻村手记
爱与被爱的“双向奔赴”
施凌燕
“上次齐南村党总支举办的义诊活动真是帮了大忙,为我的健康状况敲响了警钟,让我及时发现潜在的病情,我想赠送锦旗表示感谢。”一个温暖的冬日午后,齐南村七队的退役军人志愿者蔡老伯来到村委会,将表示感谢的锦旗送到了我的手中。
看着蔡老伯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不禁回想起义诊当天的场景。为深化“齐乐‘戎’融”党建品牌,关心关爱村内退役军人,我联系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在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开展“金秋义诊·重阳送健康”活动,专门提供了老年男性前列腺疾病筛查免费公益项目,让退役老兵也能体验“家门口”的健康医疗服务。
筛查的结果很快出来了,当天下午,负责这项活动的王医生就收到了蔡老伯的检查异常报告。他立即联系了蔡老伯,并建议尽快去医院做详细检查。与此同时,村委的干部们也迅速行动,联系到蔡老伯的子女,确保他们及时了解情况。
一周后,复查的结果终于揭晓——蔡老伯前列腺上发现了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肿瘤。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让所有人的心情沉重。在医生们的建议下,蔡老伯的子女们预约了最近的手术时间。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肿瘤被成功切除。更让人欣慰的是,肿瘤的化验结果显示为良性。这一消息如同春风化雨,瞬间驱散了笼罩在家庭上空的阴霾。
子女们第一时间将这一好消息告知了村委,并表达了他们深深的感激之情。蔡老伯在出院康复后,第一时间定制了两面锦旗,一面赠予村委,一面赠予医院。
一面锦旗是一份支持、一份鼓励、一份赞赏,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在新时代乡村治理画卷中,退役军人以其独特的色彩,绘就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成效的图景。这群国家的“钢铁长城”,如今转身成为乡村的坚实脊梁,以军人的纪律性和责任感,投身于乡村治理志愿服务的工作之中,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崇高精神。戎装在身,他们便是祖国的坚强堡垒;红装在身,他们便是宣传政策的“传声筒”、基层治理的“先行者”、邻里矛盾的“和事佬”。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也是乡村文明的传播者……
作为一名驻村指导员,面对这群“最可爱的人”,我不仅要发挥好、利用好他们的特长优势,更应竭尽所能照顾好、关怀好他们的日常生活。聚焦退役军人医疗、就业等生产生活所需,我牵头专题开展义诊、就业指导等活动,为基层默默无闻的退役军人送温暖、送服务,积极营造尊重退役军人、关爱退役军人的社会氛围,让这群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的退役军人同样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实现爱与被爱的“双向奔赴”。[作者为崇明区向化镇齐南村第一书记(驻村指导员)]
结对感言
用心“驻村” 用情“助村”
邢亚轲(崇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崇明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选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优秀干部担任向化镇齐南村驻村指导员,助力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人社力量。
我们把驻村工作作为服务基层的重要抓手,做好政策协调、资源对接等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加强对驻村指导员的支持保障,确保驻村指导员心无旁骛、扎根基层,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一线实践,切实做到用心“驻村”、用情“助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驻村指导员着力挖掘乡村人力资源,推动打造了齐南村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充分发扬了军人“退役不褪色”的担当精神,在基层治理、应急抢险、文明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支持和推动该服务队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将其打造为发挥正能量、服务群众、促进基层治理的标杆力量。
发扬退役军人的宝贵品格
吴小芳(齐南村党总支副书记): 作为村党总支负责人,我深刻感受到退役军人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经过部队的锻炼,具备高度的纪律性、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些品质在基层治理中尤为宝贵。他们参与志愿活动,成为村委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无论是环境整治、防汛救灾,还是纠纷调解,他们总是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的精神,带动了更多村民参与其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我将继续支持和引导退役军人发挥作用,致力打造好“齐乐‘戎’融”这一工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