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 | 八旬老兵捐赠入伍通知书背后的家国情怀
日前,来自浦东新区北蔡镇的80岁退役老兵姚先生,将珍藏六十载的《应征公民入伍通知书》捐献给了正在筹建的上海革命军事馆。这份泛黄却保存完好的通知书,连同“自卫还击 保卫边疆”纪念章和海军“五好荣誉证”,将被上海革命军事馆收藏。
讲起这份《通知书》,姚老打开了话闸子。1964年,18岁的青年怀揣报国梦想参加应征体检,却因一颗龋齿被拒之门外。“看着小伙伴成功通过体检,当天就去了洋泾党校开会,我攥着体检单在田埂边走了很久……”彼时家中三位兄长皆已成家,父母更希望幺儿留下侍弄那七亩薄田,但少年心中的军旅梦从未熄灭,“家中兄弟四个,总有一个要保家卫国。”
转机出现在次年,海军某部的招兵简章上,体检项目里少了“牙齿检查”这一栏。“那天我是跑着去体检的,生怕晚一步名额就满了。”当盖着鲜红公章的入伍通知书终于递到手中时,他庄重地将其对折,珍藏在大队赠送的雷锋日记扉页里,他说就像给最珍贵的宝贝安了家。
南海的烈日晒脱过皮,礁石上的海盐渍白过军装,但这份通知书始终保存完好。退役转业后虽历经多次搬迁,老伴笑他“把通知书看得比存折还紧”。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通知书上,那枚1965年的公章依稀可见,仿佛在诉说一个永不褪色的承诺。
“家藏”不如“馆藏”。姚老缓缓说道,目光温和而坚定,“自己慢慢老了,看到上海革命军事馆的文物征集信息,我第一时间联系,把自己的‘独家记忆’变成人民的‘共同见证’,是我们家的荣幸。"
如今,高龄的姚老依然保持着军营里养成的好习惯——每天清晨准时收听新闻联播,案头摆着工整的摘抄本,上面记录着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茶几上摊开的剪报集,分门别类地整理着国家大事、军事动态……“习惯了,改不掉喽”。他笑着摆摆手,眼神里仍透着军人特有的专注与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