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青励青为 心心向戎 | 铸军魂融入育师魂,这位“兵教师”出新书啦

  近日,上海“兵教师”王骜的新书《冲锋!我们的滚烫青春》出版,评分持续走高。

  这是一部关于军营服役、杏坛育人的散文集。据读者称,“触到了心脏最柔软的部分”“带给观众大气概和正能量”“非常适合放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冲锋》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640 (20).jpg

 

  部队是怎样重塑了一个“刺头兵”?

  战友们执行的任务有多艰巨?

  退役军人当老师滋味如何?

  跟学生相处有哪些趣事?

  野外拉练、战场救护、国防教育

  红色研学、志愿服务、下乡支教

  ……

  种种始料未及的故事

  正在一一上演

 

  一起来认识下这位“兵教师”吧~

 

640 (21).jpg

  王骜,青年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师。2018年9月从徐汇入伍,服役于中央军委直属单位,国际会议军旅记者,团级军事比武冠军、历史纪录保持者。2020年9月退役。任教期间获评上海高校团干部示范典型、上海市“爱我国防”演讲比赛教师组一等奖、上海学校共青团主题微团课大赛一等奖、上海市退役军人武术比赛一等奖等荣誉。作品散文见于《名家名作》《参花》《鸭绿江》《时代青年》《文学教育》《宁乡文艺》《军事科学院报》等期刊,文集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永久收藏。文化品牌“种花家笔友”创始人,单篇阅读量达“10万+”。

 

  “精武尖兵”的成长蜕变

 

  在荒郊野岭的新兵连日子里,王骜的军旅生涯悄然启航。一切从最为基础的叠被子开始,这项看似枯燥的任务实则蕴含深意——三分叠,七分修,他不仅在被絮间倾注心力,更是在此过程中压制着自己的脾气,那被细心磨砺的不仅是被角的平整,更是他性格中的棱角与锋芒。转入军事科学院基层连队后,挑战升级。为了模拟实战环境,深夜里,紧急集合的哨声不时划破宁静,王骜与战友们如同离弦之箭,迅速打背包、扛装备,展开3公里武装奔袭,每一次挥汗都见证着他们对速度与毅力的追求。

 

640 (22).jpg

 

  军事体育运动会上,王骜和战友们更是展现了非凡风采。刺杀操的凌厉、盾棍术的刚猛、军体拳的磅礴,队列会操时整理着装、整齐报数、下达科目的高视阔步,无不抒发着壮志豪情。他利用下哨后的休息时间跑马拉松、每个周末带着战友到健身房加练、打破大队三公里长跑历史纪录,无不体现出新时代革命军人本色。

  从不拘形迹不服管教,到文武各领域勇夺多项第一,王骜的军旅生涯奇迹般地化茧成蝶。

 

 “战地记者”的自我修养

 

  担任连队副班长之余,王骜奉调到《军事科学院报》担任记者、编辑。由于工作繁重四处奔走,他便苦中作乐地自诩为“战地记者”,甘之如饴。

  在报社专家们的言传身教下,王骜凭着一台旧电脑、一部小相机,策划编导了多个军旅视频,发表原创作品三十多件,担任责编九十余期,还作为代表参加了第九届北京香山论坛,圆满完成采访报道任务。这个过程好比“开着洗衣机,横渡太平洋”,体现了他的顽强意志和战斗精神,受到了首长和战友的好评,在军营内外引起了良好反响。

 

640 (23).jpg

 

  王骜说,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用小米加步枪争取胜利,这就是作为“战地记者”的一种自我修养,也是军事科学院报社带来的最大精神财富。

 

  “兵教师”的学思践悟

 

  王骜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兵教师”“兵支书”,投身教学岗位和团学工作。

 

640 (24).jpg

 

  任教期间,王骜组织创建“国防教育宣讲团”“国旗仪仗队”“军训战备团”等青年团队,将铸军魂与育师魂相结合,培养更多国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接班人。他指导学生积极开展思政引领、支部建设、学业提升、劳动实践等工作,并广泛参与公益服务,助力上海城市建设和外省乡村振兴。他所带的退役军人青年团队获评“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上海市青年突击队”等多项省市级荣誉。

  如今,王骜仍在创作歌颂祖国、礼赞英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文艺作品,也在持续记录杏坛耕耘的思考凝练和教书育人的体悟收获。相信在这些一专多能、有底气有志气有骨气的新时代“兵教师”努力下,“最优秀的人守疆土,最可爱的人当老师”的社会新风尚将会得到进一步弘扬。

 

640 (2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