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 | 三代从军路,一脉家国情
三代从军路 一脉家国情
记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灵光居民区朱阅家庭
三个时代,三代军人。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灵光居民区的朱阅家庭,祖孙三代接力从军,三代人以热血铸就红色军魂,从战火硝烟到和平盛世,他们的爱国爱军情怀跨越了年代,跨越了代沟。这份共同的信念和追求,把三代人的家国情怀代代相传。
南征北战,奉献青春为革命
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占领了沈阳城,史称“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时间,整个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东北全境沦陷。
朱阅的外公张君恒烈士
也正是在这一年,年仅14岁的张君恒,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誓死保家卫国。
参军3年后,张君恒随部队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那是一段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的艰难时期。漫漫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朱阅的外公张君恒烈士
1937年,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俗称“八路军”。在部队里,张君恒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学会了使用各种武器,也学会了如何在战场上生存,并时刻准备着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战争十分激烈,不少战友都倒在了战场上。每当想起这些牺牲的战友,张君恒的心中都充满了无尽的哀痛和怀念。
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张君恒与同样满怀坚定的革命信念、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女战士结为革命伴侣。1950年,夫妻二人又作为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军,双双跨过鸭绿江,在烽烟滚滚的朝鲜战场上谱写青春与烈火的战歌。
张君恒烈士之墓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后勤部副部长,张君恒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淮海、淞沪、福州等战役。在驻防福建前线时,张君恒于1961年不幸壮烈牺牲。从此,他长眠于福建闽中革命烈士陵园。
传承红色基因,接续革命传统
当兵是光荣的,但是当军人的子女是孤独的,特别是双军人家庭。张君恒和家人聚少离多,缺席了很多孩子的成长瞬间,但四名子女从小就学会了自立自强。长大后,他们都发扬了保家卫国、艰苦奋斗的好家风,陆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张君恒烈士的四个子女
朱阅的舅舅和舅妈 / 朱阅的二姨和二姨父
朱阅三姨 / 朱阅三姨父(左一)
作为家中的第三代军人,朱阅回忆自己小时候同样在家经常看不到父母。“那时候,父亲在东海舰队所属群岛中的一个海防岛屿上守岛,一个月一次的补给都是由登陆艇送上去的,风浪大的时候补给还送不上去;一旦出现暴风雨天气,半个岛就被海水淹没。”尽管守岛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的决心永远不会动摇。
朱阅父母
朱阅的母亲在厦门某陆军野战部队医院工作。当时,野战部队医院有着严格的军事纪律,不但经常组织实战拉练,还要时刻保持警惕性和保密性。因此,从幼托园开始,朱阅就开始了寄宿生活。别的小朋友每周可以被接回家一次,但他却要经常在幼托园长住。幼年的朱阅曾经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人家小朋友总有爸爸妈妈陪,而我没有?”母亲听完,一句话没说,只是紧紧地抱着他,流下心疼和怜爱的泪水。虽然没有得到解释,但是朱阅知道,爸爸妈妈是革命军人,是共产党员,是无私的人,是最可爱的人。
朱阅母亲在福建野战军前线时期
年岁渐长,朱阅越发明白了外公外婆的选择、父母的选择,理解了他们那份保家卫国的深沉大爱。于是,成年后的他义无反顾地做出了和他们一样的选择,满怀激情地奔赴军营,成为了一名保家卫国的人民子弟兵。
朱阅在部队
到了新兵连,朱阅感到满足和兴奋:从小听到大的起床号和熄灯号是那么的熟悉悦耳,从小看到大的军装穿在自己身上是那么的神圣帅气。部队的大熔炉让朱阅迅速成长,他不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各类嘉奖,红色的火种继续在他的身上燃烧着。
朱阅在部队获得的荣誉
退役后,朱阅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琐碎繁冗,朱阅几乎没有什么空闲时间能陪儿子。正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不得不经常独自在家,饿了只能吃面包果腹。有一次,朱阅无意间看到儿子写的日记:“因为天天吃面包,我闭着眼睛都能分辨出哪个面包出自全家,哪个出自苹果花园。”一刹那,朱阅感到了深深的自责。
曾经,儿子也不解地问自己“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妈妈都可以共同陪孩子,而我的爸爸妈妈却不行。”望着儿子稚嫩的脸庞,想到年幼时自己也曾问过父母这个问题,他认真地告诉儿子: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藏在我们家族每个人的行动里,只要你用心观察和感悟就会找到。正如当年的他,正是在一辈辈人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中明白,自己此刻的付出正是他们这个红色家族百年的传承。因为,一颗红心向着党,“党就是我们的家!”渐渐地,儿子好像明白了很多,有一次,儿子告诉他“自己理解爸爸的不容易,希望将来长大后也能参军入伍”。
三代从军不仅是家族的荣耀,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的传承。这份传承,不仅是对个人荣誉的追求,更是对家国情怀的坚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和军队的壮大,也感受到了家族成员之间深厚的情感和共同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