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同走幸福路,绽放“鑫”力量
“众鑫有话·老兵跟党走”志愿讲师团成立于2014年,由杨浦军休中心平均年龄75岁、党龄50多年、军龄在40年以上的近20位老专家、老教授组成。该团队于2020年加入“老杨树宣讲汇”,成为其中一个分支。10年来,他们坚持在黄浦江两岸的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党政机关作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讲数千场,听众达十余万人次;撰写发表理论文章数百篇、出版专著40余部;完成国家、市、区有关部门委托的研究课题20余个;他们深入基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参加社区治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传递正能量。团队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上海市和杨浦区“最美退役军人”先进集体,入选上海市文明实践百项重点项目、杨浦区精神文明建设提名奖。有10余人受到各级组织的表彰,其中姜德福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孙力被评为“上海市宣传十九大精神优秀讲师”、上海“最美退役军人”。
培根铸魂,打造老骥伏枥“风向标”
“众鑫有话·老兵跟党走”志愿讲师团发扬军人雷厉风行的革命精神,往往在中央重大会议召开或有重要文件下发后,很快就能看到他们快速行动、有所响应。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团队成员第二天就列出学习二十大精神100题的宣讲菜单;不到半年时间,就在全市范围内宣讲50多场,听众6000余人。上海市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云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的回信发表后,立即投入到学习宣传回信精神的活动中,积极践行总书记对老同志的嘱托,以《学好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上好党史教育第一课》为题,在上海各个基层单位宣讲总书记回信精神,并在沪上首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上海诞生》的党史课,一个月巡讲20多场。奚纪荣退休后,受聘为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教授、上海市国防教育学院副院长,长期为社区群众作“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国防现代化”的国防教育讲座。张凤奎在三尺讲台上站立了35年,退休后,仍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信”(信仰、信念、 信心、信任)的重要论述,进行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华强刚退休时,曾有三家企业要高薪聘请他去任职,但从小就受到革命根据地红色基因熏陶的他,深感教育青少年的责任重大,毅然谢绝了企业邀约,一头扎入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他和陆春炎、姜德福等老同志,每年都要编写一本红色教材,先后出版的《中国共产党英烈故事选》《中国共产党英模故事选》《上海英模谱》《上海红色乡土故事选》等书籍,被上海市委老干部局和上海市关工委指定为全市青少年学生“从石库门再出发”党史国史主题教育的必读教材。他本人也被多所院校聘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10多年来,上千场讲课,十几万公里行程,老同志们风雨无阻。
守正创新,展现老当益壮“真功夫”
“众鑫有话·老兵跟党走”志愿讲师团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定期召开研讨会,针对党中央最新方针政策,反复推敲,深学细悟。年逾80的陆春炎,在退休后发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文章达190余篇,累计10万余字;刘芳虽患重病,但仍坚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等国内有影响力的报刊上发表高质量理论文章107篇,主持完成国家与上海社科基金课题两项,出版专著两部;孙力在《求是内参》刊发《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一刻也不能弱化》,得到有关部门充分肯定,他参与完成的分析报告《思想理论界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被有关部门采用,并获得批示;赵宗九退休后,以军事专家的身份在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等10多个频道参与军事专题和国防教育节目400余次,授课数百场,他经常忙得“连轴转”;85岁高龄的续建宜,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南亚中亚恐怖主义与地区安全论坛学术顾问,被兰州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聘为兼职教授;王联斌在住院期间,坚持撰写出版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古代武德通论》和《武德之光》两部著作,发表理论文章23篇、诗词26首;退休后的姜德福,每天坚持写作不断,已发表文章300余篇,撰写的理论文章两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其多篇文章在《求是内参》、“上观新闻” 等新闻媒体登载。团队还以新媒体为载体,通过唱红歌、诗朗诵、微党课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党的创新理论影响力,拓宽受众群体。胡金海、薛锡祥发挥特长创作音乐作品,在音乐中感悟初心使命;余锡生带头探索创新网上发挥正能量的新形式,以“彩视网”为载体发送问候微电影和团队工作美篇,在寓教于乐和音配画中传递正能量,累计制作的彩视、美篇507集,总时长约23小时、总撰文约7万字,被全国网民播放3241770 次,收到重点评论8227条、点赞18782个。从院校到党政机关,从部队到社区,他们的守正创新使宣讲有“新气”、接“地气”、攒“人气”。
薪火相传,奏响老有所为“最强音”
“众鑫有话·老兵跟党走”志愿讲师团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做好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心人”。余锡生、姜德福、陆春炎、张竹根等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协助属地街道开展“睦邻家园”文化建设。他们冒着高温酷暑,走遍了街道所辖的32个社区,设计编撰了30多个以“党建联盟、时政学习、心理疏导、公益慈善、文明创建”为主要内容的“555”(即搭建5个平台、培育5支队伍、发挥5种作用)睦邻家园建设项目,一经推出就在全区得以推广,并延伸出8个文化品牌,30多项公益活动。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起,张云、姜德福等多名成员就开始参加由团市委组织开展的“寻找红色印记”青少年教育活动,他们深入全市各中小学校,为青少年学生宣讲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航天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引导广大青少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始终没有间断,“寻找红色印记”青年教育活动品牌也成为团市委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进行党史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华强无偿向福建师范学院、奉贤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捐赠自己编写几百万字文史资料,用于红色传承教育辅导读物的编写。盛沛林在每年开学季,都要到中小学校,对新生进行“系好第一粒钮扣”入学教育,并拿出10万元稿费在复旦附中等学校设立“红心奖学基金”,鼓励青少年奋发学习。“传递正能量是精神和心理上的一种安慰,能体现自己价值,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养生方法。”团队“笔杆子”耿勇说。该团队的讲课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很受社区群众欢迎,每次讲课都座无虚席。有一次,菜场卖鱼的商贩认出了姜德福,激动地对他说:“您是姜教授吧,我听过您讲课,您讲的理论我都听得懂,也记得住,真的是讲到老百姓心里去了,我们爱听!”这件小事在姜德福心里激起了大波澜,让他更加意识到,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千万不能把党的创新理论讲空了、讲远了、讲偏了,要想讲好课,就要用人民群众能听得懂的方式,这样才能走得远、传的广,真正让理论宣讲“入人心”“得民心”。
作为“老杨树宣讲汇”的一支重要力量,“众鑫有话·老兵跟党走”志愿讲师团正在探索一条军休干部如何将颐养天年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结合的新道路。他们将继续携手,一心跟党走,一生为党言,让生命张力在不懈拼搏中延续,在志愿服务“新战场”上为弘扬主旋律持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