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 | “战旗——兵之声”社区国防教育讲师团成立
近日,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行“战旗——兵之声”社区国防教育讲师团成立仪式暨《我的三次入伍经历》宣讲会。江宁路街道相关负责同志出席活动,并向讲师团首批6位讲师颁发了聘书。街道共建单位官兵、居委干部、退役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代表近150人参加活动。
江宁路街道“战旗——兵之声”社区国防教育讲师团的成立,顺应时代要求,回应各方期盼,满足社区需求。由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和街道人民武装部联手打造,旨在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大力宣扬英雄人、英雄事,身边人、身边事,标志着江宁路街道退役军人红色教育和社区国防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
“战旗——兵之声”社区国防教育讲师团首批讲师由6位退役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组成,分别是退役军人董飞翔、厉林堂、宋志坚、李建国,重点优抚对象武贵英,静安区国防动员事务中心副主任包斯斌。他们各自在国防建设、军事科研、国防动员等领域中有着卓越贡献和深刻见解。
在宣讲环节,《我的三次入伍经历》主人公、92岁高龄的罗敬泉老人来到现场。现场掌声雷动,在和主持人互动过程中,罗老精神矍铄、声音有力,令人动容。
随后,演讲嘉宾宋志坚老师娓娓道来罗敬泉老人的三次入伍经历。罗敬泉老人,是江宁路街道恒德里居民区的居民。认识罗老的居委干部和社区群众,一开始只知道他是一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老人,直到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成立后,对罗老进行了一次“偶访”,其近一个世纪的不平凡经历才渐渐为人所知。
罗敬泉,出生于1932年7月,今年92岁,广东梅县人。
1951年7月,19岁的罗老第一次入伍,怀揣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他报考了军委抗美援朝军事干部学校,成为一名学员,至1958年退役。
1963年10月,罗老第二次入伍,加入到国防部原第10研究院,1965年5月集体转业至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
1967年初,罗老第三次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820部队和824部队。数年后,再次转入第四机械工业部工作。
此后,罗老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3研究所工作了四十多年,直到1992年退休。
从第二次入伍起,罗老转战大漠戈壁多年,与核武器、核试验结下了不解之缘。
艰苦、辐照、病痛……
鲜为人知、惊心动魄……
罗老说:“几次入伍退伍,转变的是身份,不变是使命和信念。我也有幸见证了大国重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历程。”
精采、感人、崇敬……现场掌声经久不息,是对宋志坚老师精湛演讲的肯定,更是对罗老的由衷赞美和深深崇敬!
主持人动情地说:“这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前辈们的信念和使命,无畏与顽强!让我们领悟了其中太多的艰辛和不易,奉献和牺牲!也让我们更加清楚了前进的方向,坚定了前进的步伐!”
宣讲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与罗老合影,表达心中的崇敬之情,记录下这感动时刻。
江宁路街道“战旗——兵之声”
社区国防教育讲师团
将继续深挖典型
讲好爱国强军故事
传承革命奋斗精神
在新起点上
担负起弘扬红色文化新使命
构建起全民国防教育新格局
谱写出爱国强军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