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 | “最美家庭”老兵书写沪藏情深
有人说,西藏一生要去两次
一次是把心留在那里
一次是把留在那里的心找回来
在浦东新区花木街道
有这样一个“最美家庭”
父亲、母亲、女儿、女婿
前赴后继、始终如一地
投身雪域、奉献高原、建功边疆
两代人的坚守,难凉热血
格桑花开,雪域高原永远记得
他们在这片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苦寒之地
奉献耕耘的身影
服从国家召唤的援藏干部家庭
丁莉家庭是一个军人和党员家庭,父亲把一生奉献给了西藏,随部队进藏参加过中印战争、反叛剿匪和就地援藏。身为老党员的母亲把25年青春奉献给西藏交通建设工作。丁莉作为一名“藏二代”,从小接受父母熏陶,大学毕业特招入伍后,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西藏总队政治部副团职干部,先后四次荣立三等功。丈夫陈鹏也是一名军人,原隶属于西藏军区拉萨警备区司令部。
丁莉自1998年大学毕业特招入伍,20余载,克服身体不适,献身边陲,发光发热,在雪域高原书写着沪藏情深。丁莉自成为花木街道市民宣讲团成员以来,为各居委会党员宣讲党课近20次,分享各种学习心得、领会新思想,拉起“社区家庭”双重警戒线,将正气传入千万家。母亲郭爱娣积极克服身体困难,始终坚持在社区建设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继续发挥余热。
让我们从丁莉的讲述中
感受字里行间的温情与故事
让最美家风代代相传
(可聆听音频,也可阅览下方文字)
给父亲的一封家书
亲爱的父亲:
25年了,您已远去,离我比那远方的巍巍雪山更远,而在心中,您又离我比这近处的咫尺动静还近。岁月无情,它早早带走了您,让我总是不时地伤怀和无尽地抱憾。
这一生中家人间最大的遗憾就是大多数时间都是聚少离多,一家四口在三个地方生活,父母在西藏,姐姐在无锡,而我在上海。每每想起幼时坐在门槛上,看着别家的孩子被父母或牵或抱一起来去,总是会问奶奶,我的爸爸妈妈去哪里了,答案是爸妈都在遥远的西藏工作,那时候不知道西藏在哪里,但是对遥远的感受就是心里空落落的。最开心的就是父母回来探亲休假,那是我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最快乐的时光,可以被父母牵着逛街,可以买新皮鞋穿,可以多吃两碗菜肉大馄饨、肉汤团,可以吃巧克力和麦淇淋蛋糕,因为有爸妈的陪伴更甜蜜。每到短暂的相聚离别的时候,才发现父母的行李除了御寒衣服还有很多笋干和菜干,爸妈说因为在西藏吃不到新鲜蔬菜,有点干菜拿来烩军用猪肉罐头吃也是好的。第一次对艰苦有了感受就是吃的东西少。大学毕业后,当父亲告知我也将要去西藏部队工作时,对于我这个从小体育就不好的人,只能通过不吃不喝躺在床上怄气表达拒绝和反抗。父亲来到床边轻言细语地对我说,那里没有你想得那么艰苦,生活条件比我1962年进藏的时候好很多了,部队也没有你想得那么可怕,去部队这个大学校锻炼锻炼,对你的人生有好处。
当自己跋山涉水不断体验着高原反应的各种不适来到拉萨部队报到后,才发现在部队机关大院里是有猪圈和菜地的,想要吃到新鲜猪肉和蔬菜,是要自己动手劳动的……那时的我才第一次深刻体会到父母那一代老西藏人是多么的伟大。您和您的战友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要求更高,以牺牲身体健康生命、家庭团聚为代价,为西藏的稳定发展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终身和子孙。你们很少说教,更多的是以身作则,在生活和工作中默默践行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我在西藏工作了20多年才深刻体会到有一种留守儿童,是因为父母都在西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匮乏的教育资源,大多数藏二代,藏三代孩子只能在内地与祖父母们一起生活。
退役不褪色,退役只是战场的转移,真正的士兵即使脱下军装,依然会保持军人的信念和勇敢,依然会为人民服务,永不放弃。爸爸您知道吗,我此生最光荣的时刻就是当我第一次穿上军装拉着您在布达拉宫广场合影留念,绝没想到却成了此生的最后一面,这是我心中永远无法释怀的痛。如今我这个“藏二代”也在西藏部队服役满20年后回到了上海陪伴母亲一起生活。我不曾忘却您“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坚守,又曾忆起入伍时“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爱国赤子情,自2021年我被居委会推荐为花木街道市民宣讲团的一员,两年多来我为各居委会党员宣讲党课近20余次,并在支部选举投票中光荣担任牡丹第九居民区党总支第三党支部书记,用实际行动冲锋一线,为社区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蔚然,国风浩荡。父亲请您放心,我们夫妻俩会好好孝敬母亲安养晚年。也会互相扶持,遵循您为人做事的要求,以传承发扬老西藏精神为己任,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为民理念,在社区发展中不断擦亮军人本色,将正气传入千家万户。
爱您的女儿 丁莉
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