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静安 | 东海潮涌双拥情,军民鱼水一家亲

  近日,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所属的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与静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静安区工作委员会,联合“美丽园崇敬公益联盟”成员单位一同奔赴位于嵊泗列岛的某边防驻训部队,向海岛官兵传递申城人民的崇敬暖意。

  “天气很冷,风浪很大,想到能把问候送到一线官兵身边,心里就暖洋洋的。”慰问队伍中不乏文艺骨干、医疗专家,大家揣着热忱暖意和满心期待,向海岛驻地驶去。

 

  前哨:密织“天网”

  戍卫祖国东海蓝天

  

  嵊泗列岛位于东海前哨,战略位置重要。与礁石作伴,与海浪共舞,在海岛至高点,官兵常年驻守于此,密织天网戍守海空。他们就是祖国东海上的“千里眼”,分秒不断紧盯“突发”状况是他们的日常任务。

  沿着岛上小径,道路一侧放满了一面面光荣榜,记录着海岛官兵的不凡事迹。

  “这位长期扎根咱们海岛边防,勤勤恳恳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专业能力特别强,是我们年轻士兵的‘师傅’。”

  “我们的班长骨干,一直钻研本职业务,他的分析判断甚至超越了设备,成功处置了几次突发情况,赢得了战略主动。”

  褪色的战士照片,满是海岛日复一日风吹日晒的印迹。分队政委如数家珍,一步一驻足,逐一介绍起海岛战士们不曾褪色的光荣故事。

  “这些战士现在都在哪里?”有志愿者问道。

  “咱们刚才都见过,都在咱岛上呢!”

  光荣榜上的几行字,是许多战士的半辈子。“回望历史,我们的队伍战斗在狂风骇浪中,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力量源泉,建立了一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部队。”政委说道。

  扎根海岛,建设边防,担负起守望海空边际的神圣使命,这是驻岛官兵的信念。

  这支驻岛分队组建于1952年,前身是1950年上海防空司令部建立的对空监视哨。组建以来,经历几次移防调整,一茬又一茬官兵挺立前哨、战风斗雾,筑牢边海防铜墙铁壁。

  海岛从不缺风浪来袭。1956年8月1日,12级台风正面袭击黄龙岛,卷起滔天巨浪。面对险情,连长林才发和战友们立即前往阵地抢救装备。风浪一次次把传递部件的队伍打乱,可官兵们又一次次在风浪中站起来,拼尽全力传递设备部件。

  狂风侵袭、巨浪反复冲击之下,最终冲垮了值班室,吞没了固定装备和官兵。19位英雄被巨浪卷入海中,壮烈牺牲。

  “他们大都是二三十岁的热血青年,他们的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了嵊泗这片蓝色的土地。”一位年轻战士讲道。

  

640 (5).jpg

 

 前线:大海为幕

  双拥情送到边防战士心间

  

  无论风高浪急,哪里有战士,“崇敬”慰问的舞台就在哪里。

  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代表基金会向驻岛官兵们赠送了设备、新春慰问品等物品,表示关心和问候。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队长张长东,是一名从军四十余年的“老政委”,见到海岛一线官兵,亲切又激动。“咱们这支边防前线部队,远离城市,独守孤礁,屡立战功。为保卫祖国,为守护上海,建立很多功勋,作出了卓越贡献。”

  东海潮涌双拥情,海上官兵与上海人民如鱼水情深。“我们到部队一线,到边防海防官兵中,就是为了向大家表达人民群众的敬意,激励大家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为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伟大祖国而努力奋斗。”张长东说。

  驻地为舞台,大海作幕布。《人民军队忠于党》《红星照我去战斗》《游击队之歌》……一首首熟悉的经典革命歌曲在海岛响起。台下,战士们跟着节拍击掌、哼唱。

  “我是你的子弟兵,你是我头顶的一片天,酸甜苦辣无悔无怨,只愿老百姓幸福美满……”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双拥艺术团的文艺志愿者黄丹妮一亮嗓子,高亢嘹亮的歌声直抵人心。

  “今天海岛天气阴冷,但我们内心火热!”一曲《火辣辣的军营滚烫烫的兵》随即响起,点燃现场。

  “战友你好,向你致敬!”演唱间隙,歌手们向现场每一位官兵逐一深情致意。

  川剧变脸惊艳亮相,为驻岛官兵带来浓浓年味气息。身披斗篷,伴着动感舞步,双拥艺术团服务队的文艺志愿者变幻出各色脸谱,光影交错间尽显飒爽英姿,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动听的歌曲、神奇的魔术、精彩的表演轮番上演,欢笑声、鼓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边防海岛情意融融。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静安区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说:“来到一线官兵身边,看到大家斗志昂扬,精神状态都非常好。我们要向大家学习,学习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学习在专业上孜孜钻研的敬业精神。”

  “感谢大家来到海岛雷达站,送来温暖,更激励部队官兵岗位建功。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守好祖国东大门!”分队政委说。

 

  前沿:赓续黄龙英烈血脉

  做全时能战的“跨越时空守望者”

  

  慰问活动现场,文艺志愿者一曲《打靶归来》唱毕,两位战士登上舞台,带来表演《跨越时空的守望者》,将部队70多年来驻守海岛的故事编排成朗诵深情道来。

  “那时没有营房,战士们就驻扎在山顶的寺庙里。喝个水要到山下抬,来来回回要两个小时,吃的菜要自己种,战士们就在营房周围开垦菜地。”在年轻战士的讲述中,部队前辈在艰苦环境中开荒拓土、以苦为乐的场景恍若眼前。

  “1956年建军节那天的情形,我始终无法忘记。谁也没有想到,安静祥和的海面突然波涛汹涌,一场特大台风席卷而来,海水灌进了战备工作室。”

  “‘鸣枪告警!’发现情况后,值班排长立即喊道。我和战士们听见枪声,赶忙向阵地跑去。在大家努力下,第一台装备很快被抢救了回来。”

  “正当大家看到希望时,只听一声巨响,整个工作室被卷入了海中,我和战士们也纷纷掉入海里,后面的事情再也无法讲起……”

  眼中噙着泪水,年轻的战士以67年前牺牲的战士口吻,再现黄龙岛19位烈士的故事。

  “在波诡云谲的电磁战场,一代人矢志打赢扛鼎守望,在高山之巅捕捉辽阔海空的瞬息变化,守望祖国万里疆域,让敌人无处遁形!”

  “海岛是我们的家,我们要执着地在海岛上坚守下去!”

  讲述的尾声,这群传承着黄龙英烈血脉的战士们,字字铿锵有力。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岛,远离大陆,人迹罕至,这是海岛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海浪拍打声中,一代代驻岛官兵将青春挥洒在万里海空。

  望向山下,那是和驻地截然不同的世界。湛蓝大海、阳光沙滩,作为极富盛名的海岛景区,这里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到访。“记得那个时候我最喜欢山顶,远眺迷人景色。海岛的风光,我们时常无法欣赏,因为肩负着人民的寄托和祖国的期望。”战士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分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小操纵员,连着司令员”。在没有硝烟的电磁战场,不明情况随时可能来临,必须时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状态。每一位身处战斗前沿的官兵们深知,任何一次突发情况都事关空防安全,唯有练就及时发现、正确处置的本领,才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

  接力驻守的战士们,在改革强军的浪潮中奋勇拼搏,正努力建设成为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部队,践行当东海尖兵、做空防传人的铮铮誓言。大海的宽阔、蓝天的深邃,将一直记录着祖国的重托、人民的情深和战士的坚毅。

  资料来源:静安区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