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一站式就创业直通车,他们为退役大学生士兵打造高质量就业“强磁场”

4月14日至16日,徐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2023年春季自主就业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等辖区院校150余名退役大学生士兵参加。


微信图片_20230420103920.png


徐汇区紧扣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实际,立足学思践悟、开拓全局视野、谱好人生规划,精心安排了弘扬建党精神的初心课、接力创新精神的奋斗课、秉承学有所成的修养课,通过临港新片区城市规划和高端产业的深度考察,漕河泾开发区产学贯通就创业培训的专题授课,龙华烈士陵园爱党爱国情怀的现场教学,为高校退役大学生士兵提供一系列高附加值、高营养的“满满干货”,让他们能有机会在回到地方,返回校园的第一时间,上好“退役第一课”,全方位品味上海这座初心之城的蓬勃生机和发展机遇。


微信图片_20230420103923.jpg



协同创新、合作创新,开放创新——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微信图片_20230420103929.jpg

国际创新协同区规划展示中心


微信图片_20230420103934.jpg

上海交通大学临港智能制造联培基地


微信图片_20230420103939.jpg

海立方海洋科技园&彩虹鱼科技公司


上海交通大学 王龙 : 

在上海交通大学临港智能制造联培基地里,一位优秀的师姐带领我们参观各种科研成果,同时也和我们介绍目前联培基地和一些行业龙头企业的的合作项目。看了这些,我心里激动了很久,一是为自己的学校感到骄傲和自豪,二是因为在将来自己也有机会和这些师兄师姐们一样,用自己所学创造出这么多令人惊叹的产品,并推动社会的进步,真正实现用科技改变生活。

上海师范大学 吴攸 :

参观时,我一方面感叹在国家政策扶持和高科技人才努力下中国科技日渐强大,科技发展更快更强;另一方面,我也学习到科研人员不断探究的毅力决心,看到了科技发展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以及党员在科技发展中带头探索冲锋的精神。听过科学家和一线技术人员的事迹后,我更加明白了科技发展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也更加明白了在求学路上我们应该时刻绷紧一根弦、时刻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要努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能为国家发展建功立业的人才。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游正宇 :

智能制造基地、海立方、彩虹鱼海洋科技,让我见识到上海科学技术之强,进步之大。疫情并没有拖垮上海经济的发展,没有阻挡上海科技的进步,没有影响上海人民奋斗的信心。转场参观飞机零件制造、装配;电气重装备,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大国工匠”。这次适应性培训的精心组织,让我看到了不仅是学校,还有徐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我们退役回来的大学生都是关怀有加,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歌词“祖国不会忘记我”。


上海致力成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开路先锋,继续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扩大开放,以敢为人先的精神锐意创新,以融通共赢的生态展示包容。



微信图片_20230420103943.jpg

上海电气临港装备制造基地


微信图片_20230420103946.jpg

大飞机制造园


华东理工大学 陈秋生:

上海电气临港装备制造基地,是一家与我所学专业就业方向一致的企业。进入车间,看着车间里面各种各样的汽轮机部件,我发现自己所学的各种结构设计分析计算与实际相去甚远。作为工科学生,我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将知识付诸实践,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更要注重实际的工程应用。要真正出成绩,实现技术创新,只停留于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工科尤其如此。经过这次参观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道理。

上海商学院 张诗玥 :

军营的生活相对封闭,这次培训特地为我们规划了一条创新前沿观赏之路,旨在开拓眼界、打开思路。在感慨临港科技园区大国重器与高新技术产品的精美绝伦之时,我们还领略了上海电气集团劳模的工匠精神,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扎根一线的普通人。所谓优秀,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所谓卓越,是在极端的环境下把工作做到不平凡。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白振杰 :

这次适应性培训丰富多彩,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从不同角度,更深地思考和认识问题,给予我诸多启迪与帮助。通过这次培训可以看到,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从最开始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带我们领略了“国之蛟龙”是如何一步步成长到现在这般强大,国家是怎样从一次次的失败和摸索中发展壮大,获得现在的地位。彩虹鱼海洋研究站展示着许多国家已经实现的海洋探测和采集分析技术,仍在设计和创造的奇思妙想,都对我国未来的海洋环境监测的帮助,而永葆进取之心还不忘勇于创新的研究者,则是需要我们学习的精神榜样。上海电气的参访,真正让我们直观理解了国之重器无愧于此,其器械之精密,规模之庞大,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龙华烈士陵园的现场教学,无数革命战士前仆后继,为了理想中的国家,以及他们心中的梦想而献出生命。


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微信图片_20230420103950.jpg

航海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30420103952.jpg

就业创业培训


微信图片_20230420103954.jpg

龙华烈士陵园


上海交通大学 孙义宸:

适应性培训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一系列的安排,很好地开拓了我们的思维,提高了我们的回归学校和地方的张力和韧性。就业创业规划培训课上的人力资源专家,给我们讲述了当前国内和国际正在发生的时代巨变,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多元和竞争的激烈。课程中,老师教会了我们很多实用的技能,比如创业和就业的注意事项、职业规划和发展的制定方式、团队合作和沟通的实用技巧等,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他特别提到了chatGPT这种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让我意识到了未来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合作,以应对机器人和人类之间的交流和竞争。我认识到了自己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在未来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郑成功 :

为期3天的适应性培训圆满结束,培训内容收获满满。我觉得此次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引导了我从思想上、观念上和行动上尽快适应地方生活,提升和完善能力素质。通过培训拓宽了自己的思路,开阔了眼界,对目前的就业创业形势有了进一步认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培训我也明白了在将来要主动调整心态,快速找准定位,勤奋学习,充实提高自己,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以实际行动尽快适应社会。

华东理工大学 祁莹 :

两年的军旅生活,让我无比深刻地体会到祖国如今的强盛,是党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这次培训中,我看到了祖国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艰辛,看到当下科学技术领域面临的重重难关和对人才的需求。从浩瀚苍穹到万米深渊都需要我们埋首苦研,孜孜以求。从一名军人到一名大学生,我们都身担强国复兴的重任,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创新能力,融入时代洪流。不论战场在哪里,都矢志不移,坚强奋斗,成为复兴路上的先锋队。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谈志豪:

如果不是徐汇区组织这次活动,我可能不会有同时近距离接触这么多企业的机会,不会如此真实的感受到上海飞速发展,所以非常感谢徐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这次培训第一感觉是非常充实,三天学习环环相扣。参访的每一家公司,每一个学习点位,我都有不同的体会。其中相同的特征就是这些公司都相当于在同领域的龙头企业,企业文化都非常浓厚。彩虹鱼是一家海洋科技企业,我打心底佩服研发人员,能攻破多重难关,将我国在深水区域的潜水器载人项目做到全球领先。上海电气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工厂非常大,有工匠精神的引领,有旗帜在召唤,“有问题找李斌”已经成为企业的一句口号,这不仅是对工人李斌的肯定,更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这是因为大家都有精神,企业才会越来越好。临港新片区充分体现了上海紧跟国家发展战略,这里给留在上海就业的人才提供好的环境,让我难免有些心动,我想有这些政策,不仅上海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国之重器,我们的高端产业再创辉煌也指日可待。龙华烈士陵园,我非常喜欢俞秀松同志的一句话:“我的志愿是要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的人”。我想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为期3天的2023年春季自主就业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虽然已经圆满结束,但是贯穿全年的徐汇区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工作将继续持续深入地开展。3月中旬,徐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启动了“戎汇英才计划”,该项目围绕打通徐汇退役大学生士兵人力输出和企业就业吸纳两端,通过徐汇区退役大学生士兵全周期管理平台,深化退役大学生士兵一站式就(创)业直通车,为徐汇退役大学生士兵打造更高质量就业“强磁场”。同时,徐汇区将继续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升级课程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探索全周期就创业教育,让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保障服务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