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很好的青年”不止留下了诗歌
从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遗迹,穿过花海、碑苑,一路走到烈士墓区。看着他们的名字,脑海里往往浮现的都是他们牺牲时的场景,他们的故事也大多是因为这样富有文学性的瞬间而流传。
但在壮烈牺牲前,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呢?
龙华烈士纪念馆里展出了257位英烈的相关事迹和文物,在这之中,一部分人的英勇事迹早已融入我们从小到大的思政课堂,有的则因近年的文艺作品而广为人知,还有许多烈士的英名和故事亟待传颂。
初识殷夫
当提到革命者时,你心中出现的是怎样的形象?
在战斗中舍生忘死,在刑场上宁死不屈,
为信仰而牺牲,不求回报,不求功名。
每每读到他的诗,我总是惊讶于一名彼时还不到二十岁的青年,有这般昂扬的激情,有如此奋进而有感召力的革命情怀,同时又深深为他的牺牲而痛惜——这样真善美的追求势必不为当时的现实秩序所容,但他却能始终坚持信仰,面对死亡毫不退缩。
△殷夫在同济大学附属德文补习科时与全体师生的合影
人民的疾苦、国家的衰微,让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改变了原有的人生方向,决绝地选择站到革命斗争一线,与贫苦的工农大众为伍;对新世界的向往、对信仰的追求,让他在兄长提供的物质条件和发展前景前没有任何犹疑,对旧世界举起叛旗。
他拿起文学的利剑,刺向黑暗的现实,写下《血字》《春天的街头》《前进吧,中国!》……
诗歌的张力让他不只是留下一个英雄符号。
他面临过家庭中的阶级矛盾、思想分歧,但他依然坚定庄重地写下《别了,哥哥》,宣告与至亲的决裂。
为了民族的新生,他甘于与兄长安排的安稳前途告别,在革命斗争一线,与工农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追寻信仰的答案。
他的创作与革命紧紧相连,跨越九十余载,依旧那样动人心魄。
“朋友,有什么呢?
革命本身就是牺牲,
就是死,就是流血,
就是在刀枪下走奔!”
他在死亡的威胁下丝毫没有退却,且形势越紧迫,工作越危险,他的行动越果决,语言越激烈,他的这些诗作和鲁迅先生的描写一同,在革命史和文学史上永久留下一个青春、热情、果决的战士形象。
△殷夫诗《在死神未到之前》和《太阳月刊》
他把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创作,诗作里处处体现他开阔的境界、坚定的信仰,流露出他作为青年的躁动张扬和作为无产阶级战士的革命热情。
在第三次被捕之后,他更饱尝都市中下层人民的艰辛,用文学记录酷虐和屠戮,以诗歌为革命号角,热情讴歌工人阶级的斗争,这是怎样可贵的赤子之心!
“怕什么,铁车坦克炮,
我们伟大的队伍是万里长城!
怕什么,杀头,枪毙,坐牢,
我们青年的热血永难流尽!”
读到《五一歌》时,我仿佛能看到他明亮的双眼正盯着前方,见证他对于战斗的渴望、对于自由和光明的期待。
一个很好的青年,宁为国家而死,不因惜身而生,纵临危难而不惧,欲挽狂澜于既倒,即便在万马齐喑之间,仍不忘警醒世人,鼓励斗争。
“我是一个叛乱的开始,
我也是历史的长子,
我是海燕,我是时代的尖刺。”
每每想到这样昂扬的生命在丑恶的现实中陨落,如此珍贵的才华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要如何不被他身上昂扬奋进的人格力量打动?
他的精神连同诗作一块留存,鼓励着同伴与后人前行,时至今日仍然不灭。
如今,我们可看到的更多是他留下的笔迹:给友人的信、《孩儿塔》的手稿、裴多菲的译文……
△殷夫诗《在死神未到之前》和《太阳月刊》
这些字好像有温度,炽热浓烈,滚烫真挚,正如他烟花般转瞬即逝、璀璨夺目的人生里一往无前的热血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