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故事 | 退役军医从警抗疫被赞“全能战士”,既懂治病救人也敢于冲火场
既能救死扶伤,也能灭火堵漏,就连做饭也是一把好手,这是退役军人周善振在东海舰队做军医时练就的本领。退役从警五年,带领社区团结抗疫的情景与经历,让他仿佛又回到了那艘舰艇上。
上海市公安局宝山分局宝杨派出所民警周善振,作为宝地绿洲小区的社区民警,坚守社区一个多月,与居委干部们携手做好各项防疫工作。直到一场惊心动魄的火灾救援,居民们才了解到周善振的“全能”,原来他的工作不仅是分发抗原或维持秩序那么简单,帮骨折老人拆线,抢救中暑晕倒志愿者,为居民找保供货源……该做的、能做的他都做了,“全能战士”的名头就此传开。
做军医的这段经历,让周善振拥有了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然而要做好一个社区民警,要做的功课还有许多。“从我做社区民警的第一天起,就在想怎么做才能做好?将心比心,站在居民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是我的责任。”
抗疫就是作战,“关键时刻把我推出去”
自3月7日宝地绿洲小区出现第一栋封控楼开始,周善振就将医学知识与防疫规定结合起来向居民做好解释与科普工作,“我们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三个目标:管控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因此,小区对封控楼严格落实物理隔离,核酸检测从集中检测转变为“居民不动大白动”方式,许多做法都得到了居民的支持和理解,宝地绿洲小区也因此顺利进入了首批防范区名单。
然而,小区南区近日出现了零星病例,居委会根据小区楼栋地理条件在南区划分出封控区、管控区。升级管理,令居民们有些灰心,也产生了对防疫工作的质疑。这一天,周善振走进居委会办公室,看到居民区书记陈静宇和三位同事在默默掉眼泪,“居委会一共5位工作人员,要操心近3000位居民的生活,他们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心里的压力可想而知”。
“居委会就像‘司令部’,你们绝对不能倒下”,为了鼓励大家,周善振利用有限食材煮了一锅面,做了一些简单的菜,给这些吃了整整一个月泡面和盒饭的社工们改善伙食。在周善振看来,抗疫就是一次作战,既要鼓舞集体士气,也要想些办法分担责任。他告诉陈静宇,“你们的工作是有弹性的,而社区民警代表着底线,关键时刻把我推出去”。
大家擦干眼泪,回到办公桌前,将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对应的工作事项理顺,厘清200余名居民志愿者的工作分工,成立消杀、物资、巡视、关爱等小组,分配好工作后,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忙乱。
针对大家关心的保供问题,不仅建立了专门的团购群,还统一团购报备与管理,周善振更是开车到小区附近的超市商店逐个询问,建立点对点保供渠道。为了减少中间流程、不给病毒传播机会,他每天穿梭于超市和小区,承担起外送到家的职责。
身着警服,既懂治病也敢冲火场
4月10日中午,小区正开展全员核酸筛查。不少人先是在家听到了“劈劈啪啪”的巨大异响,循着窗外看去,小区一墙之隔的三层小楼正在冒浓烟。随后不久,火舌就已经窜到楼顶,火势极其凶猛。
一个拿着水枪的白色身影挺身而出,他不断尝试靠近火源朝着根部灭火,被热浪冲回来,又转身给近在咫尺的汽车浇水降温。看到现场视频,居民群里有人认出他的警用反光背心,这是刚才还在小区里维持秩序的周善振。
在看到浓烟的第一时间,周善振就和两位志愿者跑去现场了。他找到消防栓,拖出水带,指导志愿者拧开消防水龙头,“就这么一会功夫,就出现了很大的明火”,周善振回忆,火场温度十分高,热浪把几近融化的面罩吹到他脸上,他赶紧撕掉粘在额头上的面罩,带走两块皮,红红的伤口像是眉毛上又长了一双“眼睛”。
消防员很快就到场开始灭火,他又不放心地跑到二楼确认有无人员被困。大火很快被扑灭,没有人员伤亡,就连广场上停放的汽车,也因为周善振及时浇水降温,没有发生燃爆事故或受损。
很多人在群里图文直播周善振救火,给他点赞的消息刷了屏。志愿者建议,想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作为小区全体居民对周善振的感谢。执笔居民成霄的微信被居民“加爆”,不断有人发消息诉说和周善振的故事。76岁居民骨折术后需拆线,周善振在小区里找到一名护士居民,上门给老人做了拆线,如今恢复良好;志愿者中暑晕倒,他在居委会办公室紧急抢救。
这封感谢信说:“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朵花开可以绽放出春天的笑脸,而一个普通的社区民警,就可以带给整个社区居民平安和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