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百年路·英雄魂|诗词少年杨匏安的马克思主义之路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是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时期著名英烈人物最为集中的纪念地,见证了爱国人士的铮铮铁骨。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产生了171位中央委员,其中有42人牺牲,在龙华牺牲了7位,占六分之一;首届中共中央监察委委员10人中有8人牺牲,在龙华牺牲了4位,占二分之一。

为纪念牺牲在龙华的首届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杨匏安、张佐臣、许白昊、杨培生,龙华烈士纪念馆将在清明前夕推出“借次清霜坚傲骨” ——龙华英烈之首届中共中央监察委四烈士文物史料展。这个三月,请让我们带您深入了解他们。



微信图片_20220303161712.jpg



诗词少年

杨匏安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属珠海市)一个破落的茶商家庭,父亲英年早逝,留下孤儿寡母独自生活。

杨匏安的母亲陈智秉性刚强,爱好诗词书法。在杨匏安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给他讲英雄人物的故事,刚学会说话,就教他背诵儿歌,朗读唐诗宋词,杨匏安三四岁时已会背诵许多诗词古文。后来杨匏安说自己“幼时颇有诗癖”,在《诗选自序》中称少年时“谬以诗文词见称朋旧”。


微信图片_20220303161637.jpg


杨匏安的家乡 南屏北山村


1910年,杨匏安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著名的广东高等学堂附中(后改名为“广东省立第一中学”)。辛亥革命爆发时,他看到政治风云的激变,不禁感叹:“霜气已沉文物改,云流垂尽管弦凄。”他学业已成,前途茫然,思绪万千,祖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他辗转彷徨,却找不到明确的答案。

思想变化

1915年,杨匏安远涉重洋,东渡横滨,正式开始了游学日本的生活。在日本,杨匏安常与私塾老师潘雪箴就共产主义、诗词歌赋、国内国外文学和美学交谈甚多。请教与交流心得的同时,还结识了陈大年、陈树人等一批在日本的早期革命党人。在师友们的指点和帮助下,杨匏安广泛了解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流派的资料,为他后来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基础。据潘老师女儿康若愚回忆:杨匏安初到横滨时,还常和国内的无政府主义者通信,后来自学了日文版马克思主义译著,思想就渐渐变了。

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9年是我国历史上发生伟大变革的一年,在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杨匏安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微信图片_20220303161544.jpg


1919年11月11日,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的《马克斯主义》


从1919年5月下旬起,至同年12月底止,在广州五四爱国运动高潮期间,杨匏安为《广东中华新报》写了八九万字介绍新文化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从7月12日起至12月15日,他又以《世界学说》为总题,在该刊发表了两万多字的文章,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种流派的哲学观点和社会学说;杨匏安的《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是我国南方最早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也标志着杨匏安已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作为我国南方第一个全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杨匏安的宣传活动,为当时的人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前置条件,他必将永垂史册。他就像在华南的一盏明灯,照亮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