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英烈丨他参与创办的外国语学社是党培养干部的摇篮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以此来形容俞秀松一生,乃恰如其分。他在中共创建时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他有份;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有功;促成马恩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出版,他有胆有识。他参与创办的外国语学社,是党培养干部的摇篮。他曾说过:“我的志愿是要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的人。”
俞秀松从小就志存高远,立志以天下为己任。1916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在五四运动时期,俞秀松是杭州学生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
1920年5月,俞秀松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在之后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之一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同年8月,筹建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第一任书记。
在龙华烈士纪念馆,陈列着俞秀松的三件珍贵文物:一本日记、一件木箱、一盏猫头鹰灯。
图片说明:俞秀松用过的猫头鹰灯
图片说明:1920年俞秀松写的日记
这本日记记载着1920年6月至7月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前的一些活动以及俞秀松的若干生活片段。其中详细地提到了中国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翻译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夜,望道叫我明天送他所译的《共产党宣言》到独秀家里去……”“九点到独秀家,将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交给他。我们谈些译书的事……”透过俞秀松日记,百年前的历史似乎变得鲜活了,这是革命先贤留给我们的珍贵记忆,一份无价的遗产。
20世纪30年代俞秀松结婚时斯大林赠送的漆布木箱
俞秀松在新疆工作期间,遇到了盛世才的妹妹盛世同——他心中的终身伴侣。俞秀松与盛世同在1936年结成连理,斯大林为了表示祝贺,送来了一箱礼品,这个箱子保留至今。
俞秀松与妻子的合影
原本以为这段受到多方祝福的婚姻会有完美的结局,不料厄运转瞬降临。1937年,俞秀松含冤入狱,但他依旧坚定地对爱人说:“要坚强,不要悲伤,坐牢是革命者的家常便饭,要革命就不怕杀头,革命者是杀不完的,革命一定会成功。”1939年,俞秀松于苏联被害。
俞秀松的一生虽只经历了短暂的40个春秋,却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优秀品质。印痕长留,忠魂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