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4000多位老人定格美好时光,这支上海退役军人摄影志愿者队伍坚持了6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联合发布《关于表彰2020年全国“敬老文明号”和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的决定》,“拾光”青年志愿服务队获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这支团队的创始人及负责人郑瑜是一名退役军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支有爱的队伍。
郑瑜,2000年12月入伍,2005年12月退役,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志愿者”“2017年感动奉贤十大人物”“2020年奉贤区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2013年他创办“拾光”青年志愿服务队,团队目前有10人,其中有3名退役军人。郑瑜介绍道,他在农村工作近10年,深刻感受到拍照这件事对农村老人来说,是一件非常严肃、重大、难得的事情。
几年内,郑瑜跑遍了社区各居民区和安置过渡房等老年人聚集区域,有的地方更是去过不下10次。在郑瑜的感召下,几位志同道合且都爱好摄影的小伙伴加入了他的行列,2013年,他们成立金海“拾光”青年志愿服务队,意为“拾起”老人的笑容,把幸福美好的岁月留住。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来到全区各地的敬老院,为老人无偿拍照、冲印、送片上门,并为百岁老人拍全家福、为敬老院的孤老过生日,用镜头记录下老人们幸福的笑容。
六年里,郑瑜的镜头里,走进了4000多位老人,或抿嘴而笑,或端庄微笑,或露牙大笑…….他们都在笑。
可郑瑜说,其实眼泪与笑容同框!
那次,在金水苑小区。几十位老人穿得山青水绿,个个神采奕奕,唯独一位老人神情呆板。
他站在旁边看,不拍照也不说话。郑瑜起先未注意到,当大多数老人拍好了,郑瑜一转身,发现那位老人还在,似乎欲言又止。郑瑜主动上前,轻声问:“老伯,你不拍照吗?”老伯说:“小弟弟,你大概拍到几点钟?”
“大概11点就可以全部拍好了。”
“哦,那你等等我,我去把我老婆叫来,我想和她一起拍张照。”
“好呀!我等您!”
老伯小跑离去。不一会儿,老伯搀着一位瘦弱的妇女远远走来。走近一看,妇女虽化了妆,却依然遮不住蜡黄的脸色。郑瑜心一抽紧,这是他镜头里最“难拍好”的脸了。
老夫妇搀扶着坐在凳子上,两人手拉着手,相互看了看,深情一笑。
郑瑜迅速按下快门。
这是一对从未拍过合影的老夫妇。妻子癌症晚期,时日不久。夜晚,月光泻在枕边,丈夫呆呆凝视,妻子曾经阳光健康如今消瘦憔悴,但即便如此,可能日后想见这张脸庞都是痴心妄想。泪顺着脸颊,滴落在妻子的发梢.……“我和她从未拍过照片哪!”丈夫不禁哽咽,“我想她了怎么办?这几十年竟没想着和她去拍一张照片。下地干活、生儿子带孙子…….一辈子,唉,一辈子就快过去了,怎么连一张合影都没有啊!”
当得知有位摄影师要来为小区老人拍照时,老伯打定主意要将久未出门的妻子打扮一番,然后一起拍照去!
这张照片拍完,郑瑜没有笑,他很难过。这其实是很多农村老人的现状,年轻时没条件没机会拍,现在有条件拍了,又似乎常常忘了。“忘记”拍照的不仅是老人自己,还有他们的子女,而这个“忘记”可能就是“不在乎、不在意”了。
郑瑜之难过更在于此。
还有一次,上门为一对老夫妇拍照,让郑瑜不仅难过还气愤不已。
开了门,90高龄的于老伯喜笑颜开,招呼躺在床上的妻子:“摄影师来给老太婆拍照啦!”老太婆是于老伯的妻子,瘫在床上好几年了,双腿因糖尿病而截肢,不能下床也不能出门,老人想拍一张生前最后的“美照”。
郑瑜要老夫妇放松,自由发挥。妻子卧床,于老伯在床榻俯首低语,两人笑眯眯的,似说悄悄话。于老伯帮妻子捋一捋凌乱的头发,悄声说:“囡囡,小伙子说你卖相好来,你笑一笑。”妻子乖乖地咧嘴笑了……多么美好的爱情,多么感人的场面。
郑瑜也笑了。呵呵地笑!
可是,就在此时,一声刺耳的谩骂声从屋外传来。
“老头子还有工夫拍照片!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瞎忙!”众人皆惊,一看,是于老伯的儿子。原来于老伯是离休干部,有条件将子女的工作安排得更好,他却未利用“手中职权”这样做,于是与子女结怨,一结就是几十年。
难说孰是孰非。只是父母老矣,时日不多,所有积怨都该烟消云散。当某日开口叫“爸爸”、叫“妈妈”而无人应时,那种刺痛该是刀剜心头。
郑瑜一脸怒气、一腔伤感掩门而去。
是啊,每张照片的笑容背后未必都是欢乐。郑瑜在心中对自己说了一句:也许拍照不仅仅是“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