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忆军旅 | 出院时,小男孩小声地喊了我一声“妈”

天遂人愿,眼看着孩子急促的呼吸逐渐缓解,紫绀的口唇微微红润,慢慢能平卧了,也能吃半流质了,彭美云似乎在黑暗中见到一线光,越来越亮,这道光就是“生”的希望。医护人员几个昼夜的努力终于换来一个小生命的重生。他小声地喊了我一声“妈”

微信图片_20201210124607.jpg

作者:彭美云

虹口区第二干休所军休干部

1960年底,为了救治“信阳事件”中受伤病困扰的群众,广州军区组建了百人医疗队赶赴灾区。我作为医疗队成员之一,随部队前往。

我被分配在信阳市医院的分院,专治基层转上来的各种急危病患。分院医用设备简陋老化,药品严重短缺。病人不分病种全挤在仅有的几间屋内,病情十分危重,每天都会送走不少病亡者。传染病流行,伤寒、重症痢疾、流脑、麻疹、白喉等疾病,随时威胁着成百上千群众的生命安危。看着患者在痛苦中挣扎,我的心被碾得很痛……

麻疹流行时,营养不良的患儿几无幸免。条件差,医疗工作只能因陋就简;抢救时没有吸痰器,我只能用嘴替代;没有氧气供应,我就采用“冷空气刺激”疗法。这就要求必须算好时间,观察病情的瞬间变化,不能离开患儿一步。有的孩子体质太差,又不能进食,更无抵抗力,我就到处求助。

作者的老照片

听说信阳有位外号叫“小儿王”的老中医,我登门拜访,学了几招,将老中医的“针刺四缝”及“捏脊”疗法用在患儿的综合治疗中,确有疗效。最危重的是一个4岁男孩,他的姐姐已死于麻疹合并肺炎。他入院时口唇紫绀、呼吸困难,不能躺不能吃,胸腔积满了脓液。他的妈妈看到此状,非常痛苦,都打算放弃了。我对她说:“我们会全力以赴的。”就这样,我每天守在小男孩的身边,小心翼翼地给他抽吸胸腔中的脓液,精心计算计量;中草药难入口,我就一滴一滴地喂他,还在他骨瘦如柴的背上捏脊,帮他提高一点消化能力,吃点流质,增强抵抗力……孩子急促的呼吸逐渐缓解,紫绀的口唇微微红润,慢慢能平卧了,也能吃半流质了,小生命重生了!出院时,小男孩用瘦弱的小手摸着我,小声地喊了我一声“妈”。这一声亲热的称呼让我热泪盈眶,时隔多年,这个质朴的声音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经过全体队员在各基层阵地持续半年多的艰辛劳动与爱心付出,加上社会支援和农村恢复生产自救,大部分疾病得到控制,死亡率明显下降,我们还为各公社卫生院培训了医护人员。全体白衣战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打了一次漂亮的“歼灭战”,很多同志立功受奖,我也荣获信阳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市先进工作者”称号,还被广州军区政治部授予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