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采访老英雄,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小记者采访老英雄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爷爷,在前线时,您看到跟您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牺牲了,您有没有感到畏惧?您觉得战场上碰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那时,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保家卫国。死是不怕的,条件艰苦也不怕!最大困难的就是缺少枪炮弹药……”
拉开帷幕
日前,市军休中心联合少年日报、好儿童画报、上海中学生报在市军休中心开展小记者对话军休干部视频拍摄活动,拉开了“致敬最可爱的人”——上海少年儿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活动的帷幕,这也是用活军休红色资源、讲好军休故事、开展好“四史”学习教育的一次探索与实践。
来自长宁区干休所的周济仁、虹口区第一干休所的吴琦、奉贤区干休所的蓝永安、杨浦区军休中心四所的杨慎安、杨浦区军休八所的胡政生、浦东新区军休中心罗山干休所的张卓、张志海等7位参加过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军休干部,现场接受小记者的采访,讲述了他们的战斗故事。
风采依旧
70年前,他们是风华正茂的志愿军战士,最大的不过二十来岁,为了保家卫国、争取和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书写了动人心魄的军魂故事。70年后,他们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却依然壮心不已、风采依旧。他们中,最年长的张志海老同志已90高龄,最“年轻”的杨慎安老同志也已85岁了。
图片说明:张志海
图片说明:张卓
图片说明:吴琦
一听说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帮助少年儿童学习“四史”,他们有的不顾自己刚做过手术的身体,有的提前安排好老伴的手术事宜,郑重地穿上老军装、戴上军功章,冒着高温来接受采访。
面对小记者精心准备的提问,军休干部心潮澎湃,用生动的描述、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讲述了那段弥漫着硝烟和战火、镌刻了初心和使命的战地经历。
图片说明:小记者与军休干部进行采访前的沟通
真情讲述
周济仁从冰天雪地的野战机场说开来,为小记者描述了他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抢修飞机、忘我工作的战地故事。
吴琦讲述了在战场上当报务员,被弹片击中受伤的经历,他语气平静地说,“那只是轻伤”。而提到牺牲的战友时,他语气哽咽,眼里泛起了泪花。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蓝永安以演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开场,他的歌声嘹亮、气势如虹,透露出的顽强精神、必胜信念令人振奋。
在夹杂着四川方言的叙述中,杨慎安从战地通讯员的视角,把鏖战红山堡的战斗场景向小记者娓娓道来。
笔挺的军装、矍铄的面庞,胡政生的讲述字字铿锵,仿佛把小记者带回到70年前的钢铁运输线上。
“那时,我吃饭、喝水、洗脸都用这个杯子,它就像我的老战友一样,我对它的感情很深。”张卓向小记者展示了在朝鲜战场上使用过的搪瓷杯。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它已有裂痕,但张老还是一直将其珍藏着。
张志海带来了一只一尘不染的挎包,他告诉小记者,这只抗美援朝时期的挎包,见证了他的烽火岁月,也承载了他一生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
在采访中,军休干部表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希望孩子们强健身体、学好本领,少年立大志,长大后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小记者被军休干部不怕牺牲、不畏困难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军休干部爷爷奶奶光荣的革命传统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敬请期待
此次采访活动,标志“致敬最可爱的人”——上海少年儿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采访视频及文字版的故事资料将于近期向社会和广大少年儿童推送。全市少年儿童将以这些故事为素材,开展改写故事、撰写读后感及制作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小报比赛等活动,并与军休干部进行线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