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白衣战士苏克己:舍生取义,铸就不泯忠魂
近日,全国支援湖北的医疗队陆续开启返程回家路。各地纷纷用最高礼遇迎接医护人员回家,“铁骑”护送,“水门礼”接风洗尘......白衣执甲,英雄凯旋。这是在强大的新中国才有的美好画面。我们在为新时代白衣战士感动的同时,更不能忘记那些在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医务工作者。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这场会战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其中,罗店保卫战又被称为“血肉磨坊”。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用鲜血和生命,筑成了一座民族自卫的血肉长城。在这些闻义赴难的勇士中,有一位英勇牺牲的白衣战士――苏克己。
悬壶济世、妙手仁心
苏克己(1900-1937)字理安,1900年出生在江苏武进的一个中医世家,后辗转来到上海求学,攻读医学,立志治病救人。1925年,苏克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南洋医科大学。之后,他先后在上海大场惠济医院、江西九江市红十字医院工作,因为医术精湛,广受病患好评。以后,他历任福建泉州平民医院外科主任、中国红十字会罗店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等,一直扎根在上海。
他不仅技术精湛,而且对病人极其负责,不分富户贫民,均用心诊治。根据资料显示,苏克己在泉州平民医院工作时,有群众专门送他匾额褒扬其医德。后来在罗店医院时,许多危重病人,包括骨痨、肝脓疡等疑难杂症和历时十多年的老烂脚、机械轧脱头皮等工伤外科病患,都经他的治疗得到康复。
白衣执甲、铸就血色丰碑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侵华战争,著名爱国人士宋庆龄、何香凝、杨杏佛等在上海创办了红十字伤兵医院。苏克己在大场参加了伤兵救护工作。大场失陷后,他转到上海第十二伤兵医院参加救护工作,后来又到常州天宁寺伤兵医院等处投身抗战救护工作。
淞沪会战爆发后,苏克己毅然弃职离家投入抗日救护工作,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1937年8月23日,日军进犯罗店地区,狂轰滥炸,救护队房屋也被炸毁,全队正拟西撤时,适逢我方空军战士苑金函在对敌空战中不幸机坠人伤,降落在罗店附近,苏克己闻讯,亲率队员把苑金函救回。他做完手术后,立即护送出镇,行至罗店汽车站时,遇日军哨兵,急忙将苑金函掩藏在猪圈中,苑金函得以死里逃生,而苏克己与队员数人则被俘。面对日军的凶残,苏克己大节不屈,正气凛然,忿怒地拿起救护包猛击日军,被日军枪杀,遗体被碎尸为6段,惨不忍睹。队员谢惠贤(女)、刘中武、陈秀芳(女)同时惨遭杀害。
抗战胜利后,在罗店烈士殉难地,建立红十字总会第一救护队抗战殉难烈士纪念碑。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苏克己为革命烈士。苏克己烈士之女苏洁现居杨浦区。
忠魂不泯、浩气长存
苏克己牺牲时年仅37岁,他的妻子朱宝琴当时怀有身孕,听闻噩耗,悲痛万分,后产下一女。他的牺牲对于这个小家庭是毁灭性的打击,妻子失去了深爱的丈夫,女儿甚至都没见过父亲一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苏克己的信念,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战地救护工作,舍生忘死,救治伤员,他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战火中医务工作者的伟大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