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红色基因浸润百年学府 英烈精神照亮青春征程——上海市“英烈故事进校园”活动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

 

640.png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红色文化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2025年9月16日下午,上海市英烈故事六进活动第二场“英烈故事进校园”专题活动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复旦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陈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赵琪、学院团委书记徐希瑶出席,英烈故事团成员与复旦师生共同参与,在百年学府开启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

 

640 (1).png

 

  活动伊始,复旦马院红色宣讲员带领英烈故事团成员沿复旦校园红色地标开展实地研学。从逸夫科技楼、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到相辉堂、镌刻52位复旦烈士的烈士广场,每一处建筑都是鲜活的“红色课堂”。讲解员以详实史料和生动叙事,串联起复旦校史与中国革命史的联系,让成员们在行走中感悟复旦“爱国、奉献、团结、奋斗”的精神内核。研学后,成员们感慨道,这场学习让红色记忆从文字走向现实,更添厚重感。

 

640 (2).png

640 (3).png

640 (4).png

640 (5).png

 

  英烈故事宣讲环节,现场多次陷入动容的寂静。秦鸿钧烈士的长孙秦岭,以“永不消失的电波”为线索,讲述爷爷作为隐蔽战线工作者的峥嵘岁月,既有革命先辈的坚定无畏,也有家人视角下的温情细节,让“永不消失的电波”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印记。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杨晨动情表示,自己小时候看过相关连环画,如今才真正理解“电波永不消失”的意义,作为青年学子,要将这份精神转化为求知报国的动力。

 

640 (6).png

640 (7).png

640 (8).png

 

  四行仓库保卫战将领谢晋元将军的曾孙谢仪喆、曾外孙女褚仪琳,以两封家书为载体,揭开英雄背后的家国情怀。谢仪喆逐字念出信中“为国捐躯,事极光荣”的内容,字里行间的赤诚与担当,让不少同学潸然泪下。2025级中共党史党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徐怡斐说,五年前看《八佰》时深受感动,如今听英雄后人讲述,才知道英雄精神已融入家族血脉与民族记忆,也更明白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随后,周大根烈士事迹分享与纪念抗战主题视频《铭记》的播放,深化了活动精神内涵。视频中,周大根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画面,与当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场景交相辉映,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现场师生表示,秦鸿钧、谢晋元、周大根等不同时期的英烈,虽战斗轨迹不同,但都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奋斗,这种精神是当代青年最应汲取的力量。

  活动尾声,赵琪带领英烈故事团成员参观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介绍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与成果。从老一辈学者的坚守、青年教师的担当,到国家级科研项目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的实践,学院发展处处体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英烈故事团成员认为,学院将理论研究与红色传承结合的做法,为英烈精神时代化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

 

640 (9).png

640 (10).png

640 (11).png

 

 

  此次“英烈故事进校园”活动,是红色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双向奔赴”。对复旦师生而言,英烈后人的讲述让红色历史更具感染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供鲜活素材;对英烈故事团成员而言,百年复旦的学术氛围与学子的求知热情,让英烈精神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