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军爱人民 人民海军人民爱——驻沪海军部队开展双拥共建工作纪实
2024年4月22日,海军淄博舰和“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首次停靠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2万余市民近距离感受人民海军建设发展成就。
2024年5月1日,我国第三艘国产航母福建舰从江南造船厂码头解缆启航,赴相关海域开展首次航行试验,历时8天完成了动力、电力等系统设备一系列测试,圆满达成预期效果。
2024年12月27日,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076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举行下水命名仪式,舷号为“51”。
……
时间的刻度,记录人民海军乘风破浪的壮丽航迹,唱响军民团结的奋斗乐章。上海,这座风云激荡、江海共潮的城市,正目睹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逐步变为现实。
今天,人民海军迎来了自己的76岁生日,回眸劈波斩浪的奋斗历程,展望气壮山河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铁心向党、挺进深蓝,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新航程上,我们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守“沪”——守卫万家灯火,保护万里海疆
对广大驻沪海军官兵来说,守“沪”两字重若千钧。
1949年6月,国民党实行“闭港政策”,在长江口航道布设了大量水雷,当时长江流域的物资主要依靠航运,盘踞的水雷致使上海物价飞涨,死死钳住了上海乃至新中国经济复苏的咽喉,使上海面临着解放后的第一道“生死关卡”。
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下达了“只能给海军1个月时间排雷”的指示。时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临危受命。与此同时,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教导师参谋长孙公飞自告奋勇找到张爱萍,组建起人民海军第一支扫雷部队。
孙公飞从华东军政大学抽调了30多名青年学员突击培训,并邀请苏联专家传授扫雷知识。江南造船厂也马不停蹄地将10艘小型登陆艇改装成扫雷艇。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50年9月24日13时许,在张爱萍的亲自指挥下,一个黑乎乎的铁疙瘩被扫出江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成功扫除的第一颗水雷。随后,扫雷官兵日夜奋战,不到1个月,茫茫长江航道就恢复了往日生机。
如今,这支扫雷部队仍在某军港枕戈待旦,默默守护上海人民。去年11月,孙公飞之子孙晓兵重返老部队,与官兵重温父辈战斗故事。走进当年扫雷任务主战场上海市九段沙湿地,孙晓兵难掩激动,“小时候,父亲总和我讲扫雷故事,刚组建扫雷部队时,没有设备,也没有军舰,只有小木船,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在孙晓兵的讲述中,官兵们仿佛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纷纷表示守卫万家灯火、保护万里海疆的初心矢志不渝。
在距上海市41海里的海面上,有一座无居民、无淡水、无市电的“三无”小岛——佘山岛,面积仅0.037平方公里,是上海唯一的领海基点,孤悬在海的另一边守护繁华。这里也被誉为“上海第一哨”。
今年是陈红飞班长守岛的第20个年头,每有新兵上岛,陈红飞第一件事就带着新兵到领海基点宣誓,“这是我们的领海基点,往外延伸的这条线,就是我们看不见的蓝色国门”,陈红飞手指远方满脸自豪。佘山岛常年战备值班,为保障全岛用电用水,陈红飞一丝一毫都不敢松懈,每天雷打不动地检查岛上设备,油机房、水库甬道……这些地方总能找到他熟悉的身影。当被问到想不想离开小岛,陈红飞语气坚定,“小岛是我的家,守卫万家灯火、保护万里海疆是我的誓言,我不愿离开这里”。
海岛生活是艰苦的,苦中作乐是守岛官兵的常态。遇上大风浪天气,补给船过不来,岛上的粮食和物资就更匮乏,驻守在佘山岛上的某站王站长指着餐桌上的土豆粉条、酱油拌饭、紫菜汤,笑着说,“这‘三件套’被岛上的官兵戏称为‘救命饭’”。
70多年里,一批批守岛官兵坚守战位,为附近的船只保驾护航,累计救助遇险、生病渔民千余次,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2次,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奖状更是挂满了整面墙,守护是他们的使命,更是荣耀。
近两年,在上海市政府的协调帮助下,佘山岛开通了交通班船、无人运输班机,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运输补给模式,物资补给和进出岛时间大幅缩短。
“舰”证——朋友圈越来越大,战斗力越来越强
1956年6月20日,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切库洛夫海军中将率领舰艇编队访问上海,这是国外海军军舰首次访华。
1985年11月16日,“合肥”号导弹驱逐舰和“丰仓”号远洋综合补给舰组成的编队从上海起航,首次出访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迈出了人民海军军舰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跨越千重浪,迎来四海宾。
在上海,人民海军与世界各国友人相约世界会客厅、牵手吴淞港,同谱和平友谊协作曲,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去年12月,以“几内亚湾海上安全形势与合作”为主题的会议在上海召开,几内亚湾地区18个国家的海上武装力量领导人及驻华武官围绕“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海洋环境与地区安全”等议题开怀畅谈,并进行军事和文化参观。
黄浦江畔,淄博舰和六安舰静静停靠在码头,两艘舰虽型号不同,出生地却同在上海。
“淄博舰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052D型导弹驱逐舰,由江南造船厂承建;
六安舰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056A型导弹护卫舰,由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承建”,讲解员一边介绍一边带领人员参观船上武器装备。
雄伟的舰艇与繁华的外滩相互映衬,冈比亚海军舰队司令法拉·乔贝不禁感叹,“中国舰船非常适合执行海上安全任务,能够有效支持沿海防御工作,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和上海,我看到了很多发展成果”。
迄今为止,上海与人民海军共接待数百批外舰访问,上海见证了人民海军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而“朋友圈”扩大的本质,是我国海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强。
人民海军从小船到大舰,逐步发展成为一支能够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海上武装力量,离不开上海人民的鼎力支持。
解放初期,海军仅有10余艘40年代日本建造的老旧护卫舰,难以承担保卫我辽阔海疆的重任。
为此,海军代表团3次赴苏联谈判,于1953年6月4日与苏联政府签订相关协定,购买4艘“里加”级护卫舰改造为6601型护卫舰,苏方为中国提供技术指导。
1955年4月15日,6601型首舰改造工程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正式开工,之后的3年零2个月,船厂工人用辛勤汗水如期完成改造任务,这4艘护卫舰是人民海军早期不可或缺的力量。
直到今天,一摞摞6601型护卫舰制造图纸仍被整齐码放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的仓库内,它们是新中国舰艇制造的“火种”,孕育出今天的福建舰、四川舰、淄博舰等“大国重器”,让人民海军能够以全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迈着铿锵步伐走向世界,向着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的目标阔步前进。
医“申”——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除了海军指战员日夜守卫申城外,广大海军的军医专家和医护人员,也为守护民众的健康作出了贡献。
乙巳蛇年元宵节清晨,由我国著名皮肤科专家廖万清院士领衔,涵盖骨科、呼吸科、心血管科等9个科室的11人专家团队,登上扬州东开往上海的G7285次列车,将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搬进”飞驰的车厢,为南来北往的旅客筑起“健康驿站”。
廖万清院士带领专家团队甫一落座,临时诊台前便排起了长队。“您这属于季节性皮炎,要注意保湿防晒”“膝关节磨损需科学康复训练”……面对旅客们关于皮肤瘙痒、关节疼痛、呼吸道不适等高频健康问题,军医们以专业素养与温情服务逐一解答,车厢内时而响起恍然大悟的感叹,时而传来如释重负的笑声。
作为我国真菌病学奠基人,廖万清院士在接诊间隙化身“健康宣讲员”,针对近期高发的季节性流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防治要点。感染科专家同步发放的200余份《春季健康防护手册》,被旅客们称为“掌中健康宝典”。乘务组主动担当“健康助理”,协助信息登记、分诊引导。“平时工作忙,去医院还要挂号排队,没想到还能在高铁上与院士专家面对面交流,真的是太方便了。”刚刚询诊完的旅客感慨道。
这场历时3小时的“移动义诊”累计服务旅客328人次,既延续了“南京路上好军医”68年为民服务的红色传统,更开创了“医院+铁路”军民融合新模式。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来将深化与铁路部门合作,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打造常态化列车医疗服务平台,让优质医疗资源随钢轨延伸,让“军民融合”的暖流浸润更多百姓心田。
与此同时,一场历时8年的救治故事也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圆满画上句号。
2016年的上海某高校内,21岁的林雨突然感到腹部袭来一阵剧痛,随即晕倒在地。急救车迅速将她送往附近医院,可这家医院在面对林雨急剧增加的腹腔积液和不明原因的出血时却束手无策,无奈下达了病危通知。
心急如焚的林母辗转联系到“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的学生——周伟平教授,周教授在查看CT影像后当即判断是巨大肿瘤破裂引发的大出血,必须立即转院并进行手术。凭借30多年肝脏手术经验,周教授成功切除肿瘤并完成止血,林雨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跟随吴孟超院士学习数十年的周教授始终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虽然手术已经成功,但周教授更关心林雨的术后恢复情况。
每季度,周教授都会叮嘱林雨按时复查,2021年,在林雨的各项指标终于正常后,周教授告诉她可以停掉靶向药,恢复正常人的生活时,林雨喜极而泣。
停药后,林雨也迎来了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点——成为一位母亲。起初,林雨对生育并不抱有希望,她试探性地询问周教授“我这样的病人可以生育么?”,“可以!你有成为母亲的权利”,周教授斩钉截铁地回答瞬间给了林雨无限信心。
2024年,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多个科室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林雨如愿产下了一个健康宝宝,她第一时间与周教授分享了这份喜悦,产房内周教授抱着宝宝合不拢嘴。
蓝“途”——从这里认识海洋,从此爱上海军
山海虽远,行则将至。去年9月,来自甘肃山区的小伙子张义,跨越两千多公里,来到心心念念的上海,成为了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的一名大一新生。当被笔者问到为什么不远万里也要来上海读书时,张义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珍藏8年的海军旗,眼噙着热泪说“我和这里的海军叔叔有个约定”。
2012年,在军嫂陈妍的牵线搭桥下,驻沪海军张家港舰官兵与甘肃省古浪县土沟井小学的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看着照片里的孩子们身着单衣、手拿简陋文具,张家港舰官兵心如刀绞,下定了要帮助这群孩子走出大山的决心,这一帮就是整整13年。
“那年舰上的官兵自发动员,第一次就捐赠了一万支铅笔,还有数不清的文具和体育用品,后来舰上的官兵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在帮助孩子这件事上却从未间断”,张家港舰教导员带着记者来到荣誉室,桌子上铺满了信件,“每年八一都会收到孩子们的信,信中最多的就是‘我长大也要当海军’,读信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记者观察到,有的信还画了画儿,画着山区孩子想象中的军舰和海洋。
除了文具和生活用品,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海军叔叔们寄来的图书。为此,张家港舰官兵在学校专门设立图书角,孩子们从这里第一次认识海洋、了解海军,这些书如同梦想的小船载着孩子们飞出大山。
2017年5月,在阵阵“军港之夜”的美妙歌声中,孩子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海军叔叔。临走前徐富班长送给张义一面海军旗,摸着他的头说“记得长大来上海找我”,去看看上海、去看看海洋、去找海军叔叔的心愿就此根植于小张义心中。
“海军叔叔,我终于履行了8年前的约定,我会努力学习知识,有机会我一定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去帮助更多的人。”海军节前夕,张义在寄给张家港舰官兵的信中这样写道。
承海蓝之蕴,润赤子之心。海军上海示范幼儿园,前身为华东军区海军托儿所,远远望去中国红、海军蓝、舰艇灰、浪花白交汇成这座校园的主旋律。园长介绍道,“近年来,幼儿园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青睐,除了军人子女,地方孩子的比例逐年增加”,学校的火爆“出圈”,得益于“从这里认识海洋,从此爱上海军”的办学理念。
幼儿园的建筑物都以海军舰艇类型命名,航空母舰是主教学楼、驱逐舰是辅教学楼、护卫舰是活动室、补给舰是厨房加工楼……幼儿园如同一个航母编队,带着小朋友们挺进蓝途。
走进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40米长的“海军英模长廊”,在耳濡目染中,小朋友们将11名海军英雄的故事熟记于心;必经之路上,“海军娃娃博物馆”格外醒目,博物馆内舰艇模型、舰徽、装备实物随处可见,小朋友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亲自操纵这些战舰驰骋深蓝;游乐营地,“我是小海军”游戏正热火朝天的进行,小海军们沿着海岸线站岗放哨。
此外,幼儿园还会组织海娃进军营活动,让小朋友与海军叔叔面对面交流,看看真正的军舰长什么样。或许有一天,这群在上海长大的孩子真的能接过父辈手中的钢枪,怀揣“蓝色梦想”,继续守卫祖国的海洋。
近年来,上海大力弘扬双拥工作优良传统,持续落实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深化“聚焦一线、聚力解难”拥军优属专项活动,积极支持驻沪海军建设,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退役军人安置条例》等法规,高质量完成驻沪海军官兵退役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教育优待等工作,激励官兵安心军营、投身强军兴军实践。
同时,上海注重发挥双拥工作的优势作用,为驻沪海军官兵开展心理、法律、文化、技能培训等服务,助力部队战斗力提升。每年组织心理专家走进部队营区,开展心理服务进军营活动,提供团体心理咨询讲座、个体心理咨询、团队心理辅导授课,为海军官兵提供心理健康评估。2024年赠送《<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及<退役军人安置条例>81问》、动漫微课U盘。组织专业师资力量为驻沪海军部队军乐队、舞龙舞狮队、摄影摄像队等进行授课辅导,培养文艺骨干。2021年至2024年,共计开展16个文体培训项目,提供培训指导约2800课时,培训驻沪海军官兵约17000人次。启动“情系边海防”百场红色主旋律电影进军营活动,将红色资源送入驻沪海军部队的军营,为交通不便的佘山岛战士送去电影放映设备。开展“情暖边海防”老兵第二故乡行活动,组织即将退役的海军老兵参加“看上海”活动,为他们送上关心关爱。
申城军民风雨同舟、携手并进,情谊如鱼得水般深厚,书写着“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动人篇章。
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上海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