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9年11月02日 星期六 多云上海城市精神 · 海纳百川 · 追求卓越 · 开明睿智 · 大气谦和
网站头部背景图片

【四史故事】《龙华的去年今日》第十一集:石可破而不可夺坚,丹可磨而不可夺志


慷慨等车去,相期一节全。

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

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诸渊。

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

1931年8月的一个晚上,杨匏安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枪杀在淞沪警备司令部内的荒地上,时年35岁。

一首就义诗,充分表现了杨匏安虽身陷囹圄,仍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崇高革命气概。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在重庆曾多次用这首诗来勉励同志,在革命斗争艰难复杂的环境下,要像杨匏安那样,对党对人民忠贞不渝,为革命勇于献身。

微信图片_20200805103714

杨匏安从小就在他母亲膝上跟着她诵读诗词古文,后来他自称:“幼时颇有诗癖”。这大半是出自他母亲的熏陶。杨匏安在良师指引下,不但文史之学打下了深广的基础,而且广泛接触了各类社会思潮。

1919年,杨匏安在“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思想起了很大的变化。11月11日,杨匏安发表了华南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杨匏安在文章中热情赞颂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这个学说的无比敬仰。

1928年,他赴南洋从事党的工作时,曾写下两首诗寄回上海:

十一月既望治舟星架坡港

故乡回首战云深,漏刃投荒万里临。

徐日可消行坐卧,感怀休问去来今。

江南有梦迷蛮瘴,海外何人辨雅音?

自笑身闲心独苦,当头皓月伴微吟。

寄小梅

去国六千里,心随云水长。

逃生来绝域,问禁入危邦。

归意能无动?公忠不可忘。

相思凭梦寄,月色满桄榔。

1929年,杨匏安回到上海,留在党中央机关,编译出版了《西洋史要》,署名王纯一。这是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介绍西欧各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著作。现如今这本《西洋史要》藏于龙华烈士纪念馆。

微信图片_20200805103722

杨匏安的革命业绩、不朽的诗文都将成为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继往开来,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奋勇前进!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认证标识
政府网站找错

主办单位: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地址:上海市广粤路131号  邮编:200434
联系电话:021-64812110(工作日 9:00-11:30,13:30-17:00)

沪公网安备小图标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995号

  网站标识码:3100000119 icp备案小图标

沪ICP备2023020283号-1

技术支持:上海东方数据广播有限公司

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微信二维码
 关闭
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