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英烈 | 安体诚: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

做一个革命军人,必须做到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安体诚


微信图片_20210926112046.jpg


安体诚,1896年出生于直隶(今河北)丰润县。安体诚从小就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1909年考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附中。1913年旋升入该校法律预科,翌年升入法律本科。

  

微信图片_20210926112110.jpg


图片说明:1918年,安体诚(后排左2)与同学在日本的合影


安体诚勤奋好学,不久获得母校的资助,得到赴日本留学的机会。1918年,他被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录取。

安体诚于1919年12月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的《河上肇博士关于马可思之唯物史观的一考察》

留学期间,在河上肇博士的影响下,安体诚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安体诚曾著有《河上肇博士关于马克思之唯物史观的一考察》一文,寄回国内《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发表。


微信图片_20210926112355.jpg


图片说明:安体诚(前排右1)在日本留学期间与周恩来(前排右4)等的合影


安体诚留日学习期间,他参加了“新中学会”,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周恩来也是该会会员。后来,新中学会和“少年中国”联为会友,安体诚常以通信形式和会员们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共同切磋救国方案,砥砺爱国思想。

1920年3月13日,他写了篇《对于“神圣”二字意义之所感》,记录了自己当时的理解。安体诚在这篇文章中,从孔子的神圣观谈到佛教的神圣观,广证博引,比较分析,最后联系劳工运动,指出:劳工神圣的“神”是属“真理”、“光明”,“科学精神”;而 “圣”属“正义”、“正大”,属“哲理关系”,“非劳工不能发明,不能试验发明,不能证明、不能求得真实”,“劳工可以生产,改造社会,实现理想”。
1921年,安体诚从日本回国,开始从事实际的工人运动,他和部分“新中学会”会友创办了天津工余补习学校。不到一年,安体诚又被分配到京奉线,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人俱乐部的工作。

微信图片_20210926112211.jpg


图片说明:1924年3月,安体诚参与创办《浙江周刊》。他常为该刊撰文,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国民党浙江临时省党部成立,安体诚当选为委员。宣传方面,安体诚协助宣中华创办了《浙江周刊》,并常为该刊撰文,宣传孙中山“联苏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反动派叛变,当时在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的安体诚被捕,临难前,安体诚在狱中用铅笔写下遗书,托出狱人带出。一封给他的父母,心中说自己要出洋留学、归国无日,不能孝敬二老,希望父母不要惦记他,并嘱咐他爱人改嫁,不要等他。另一封信是给他的女友黄文霞的,信中表示向她诀别。1927年5月16日,安体诚在上海枫林桥从容就义。